从事“为烈士寻亲”的工作,我始终坚信,每一位为国捐躯的英烈都不该被遗忘,每一份深埋的思念都应得到慰藉。在整理烈士资料时,“李怀仁”这个名字,像一粒被时光掩埋的火种,带着零散的生平片段闯入我的视野——这一遇,便开启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寻。
最初握在手里的线索,只有碑文上的两行字:“李怀仁,男,安徽凤阳人,副科长”,连出生与牺牲的年月都没留下。可就是这寥寥数字,成了我们寻亲的起点。几经周折,总算联系上了凤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加急发去函件时,我还在想:这份跨越几千公里的寻找,能有回音吗?没想到,仅仅3天后,凤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便发来了李怀仁唯一的孩子李群女士的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刻,我刚说明来意,听筒里便传来了抑制不住的抽泣:“爸爸走的时候,我才6个月大……”李群的声音裹着泪,一点点漫过听筒,“我妈守了他58年,弥留之际,都还在念着他的名字!”太多情绪涌上心来,她实在说不下去了,提议第二天再聊。我握着发烫的电话,望着窗外的雪山,忽然懂了:我们要找的不只是“李怀仁”这个名字,更是要帮一位女儿,圆半个世纪的寻父梦。
第二天的通话,李群的声音平静了些,却依然带着化不开的思念:“爸爸生于1935年2月11日,祖籍河北唐山。早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太爷爷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安徽凤阳,才算扎下根。太爷爷是中国第1代铁路工人,后来成了当地火车站的站长,日军侵占凤阳时,企图控制铁路线,软磨硬泡要收买太爷爷,被严词拒绝后,竟用刺刀活活刺死了他……”
图为年轻时的李怀仁
在李群的讲述中,我们得知,1949年初,刚满14岁的李怀仁参了军,同年5月就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1950年随所在部队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这一走就是四五年,杳无音讯,家里人一次次听说“李怀仁牺牲了”。1950年、1953年,李怀仁的父母相继离世,留下3个未成年的弟弟,最小的才8岁。李怀仁与妻子尹协华的婚姻由父母包办,丈夫失联,公婆离世,尹协华面对3个无依无靠的小叔子,没退半步,扛起了照顾他们的担子。
直到5年后的1954年,一个穿着军装的身影突然出现在家门口——是李怀仁!他回来了!全家抱着他哭成一团,短暂团聚后,李怀仁重返西藏工作。1956年,李怀仁转业到地方,1959年去了林芝分工委交通站工作,1960年,尹协华也调到西藏,夫妻俩总算在高原上有了个家。1962年,李怀仁调任波密县民政科副科长。
1964年,女儿李群出生,这个小家庭,刚尝到团圆的甜,就被命运的狂风掀翻了。李群出生才6个月,1964年9月,李怀仁要去拉萨参加人大会议。出发前,他还抱着女儿逗乐:“等爸爸回来,给你带好吃的。”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告别。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调去拉萨工作,让他先回波密交接。返程的车上,还载着一同参会的18位同事,可车子刚走到半路,山体突然塌方!碎石像暴雨一样砸下来,众人慌忙下车,却在慌乱中跑反了方向。李怀仁已经跑到了安全地带,回头一看,战友们还在险区里乱作一团,他想都没想,转身就冲了回去,嘴里喊着:“快往这边跑!”就在这时,更猛的塌方来了!巨石滚落,恶浪滔天,车子和19个人,坠入滔滔江水……
“后来听我妈说,我爸走了,波密的老乡们都来送他,老阿妈哭着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就没了’!”李群的声音又开始发颤,“我爸在西藏的时候,每月工资就那么点儿,还总省下来给困难的老乡,老乡们都记得他!”
李怀仁牺牲后,组织考虑到尹协华带着孩子在西藏工作不便,把她调回了凤阳县小溪河粮站。李群记得,小时候总看到母亲下班后躲在屋里哭,有一次她拽着母亲的衣角问:“妈,我怎么没有爸爸呀?”就这一句话,母亲和3个叔叔都哭了。母亲擦干泪,指着天上的云说:“你爸爸去了天堂,他在天上看着咱呢。”从那以后,每当想念父亲,李群就会抬头望天,仿佛能从云里,看到那个穿着军装的身影。
最难忘的是我们为李群安排的“云祭奠”。当视频镜头对准林芝市波密县烈士陵园里李怀仁烈士的墓碑,李群在屏幕那头“扑通”跪下,泪水砸在桌上:“爸爸,你是我心中的大英雄,是我一生的自豪!是最伟大的人!爸爸,你的小芳(李群乳名)长大了,你知道吗?妈妈守了你一辈子,我也想了你一辈子……”
图为合成的全家福
李群一直有一个遗憾——没有1张爸爸妈妈和她一家三口的全家福……我们听着心里发酸,立刻要了李怀仁的照片,以及尹协华抱着李群照片,通过技术手段合成了一张全家福。当照片发给李群时,她发来一串带着泪的感叹号:“谢谢你们,让我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后来在波密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整理旧物时,我偶然发现了1叠泛黄的纸——是李怀仁烈士的遗物:1份遗物登记表、1份干部认定表、1份干部履历表、两份工资表和两个工作证。这些纸页上的字迹,早已褪去墨色,却藏着一个鲜活大写的人:他曾带着工作证奔波于西藏的山山水水,曾在工资表上认真签字,曾把省下来的钱塞给困难老乡……原来,英烈从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真真切切活过、爱过、奉献过的人。
如今,靠着李群的追忆和这些档案,我们完善了李怀仁烈士的碑文,那些曾被时光模糊的故事,终于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站在李怀仁烈士的墓碑前,风里仿佛还能听到他当年喊着“快往这边跑”的声音。我忽然明白,我们寻的不只是英烈的足迹,更是要把这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张庆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