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雪域药香润藏东 传承创新谱华章——西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之际看昌都藏医药高质量发展

2025-08-29 中国西藏网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横断山脉腹地的昌都正以藏医药传承创新的活力,勾勒“藏东藏医药强市”新图景。作为藏东藏医药文化重要发源地,昌都依托资源禀赋、群众基础与文化底蕴,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服务为本,让千年藏医药成为雪域高原健康福祉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传承打底:守好资源与文化“家底” 

  藏医药的生命力,藏在昌都的山水与文脉里。这座三江流域的古城,始终将传承作为发展的“根”与“魂”,正从资源保护、群众服务到文化延续,筑牢发展根基。 

  昌都的“天然药库”底气十足——独特垂直气候带孕育1430种野生藏药材,涵盖冬虫夏草、贝母等植物药材1049种、动物药材139种、矿物药材242种,年储(产)量约475吨。如今,5个藏药材种植培育基地落地,野生药材引种驯化与规范化种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稳住“原料盘”。 

  近年来,昌都各级藏医医院拓展服务领域,在传统科室外增设妇科、康复科等藏西医结合科室,还研制出防治大骨节病的“堆子丹聚丸”、治疗糖尿病的“达玛松珍”等特色藏药,藏医药疗效深得民心。 

  文化与人才则让传承“不断档”。昌都现存1775卷藏医药古籍文献,市藏医院整理名老藏医医案、处方建立资料库,药浴、脉泻、放血疗法等15项特色技艺得以推广。人才培育多管齐下:市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藏医、藏药、护理专业,已培养5000余名专业人才;“跟师自学”“家族传承”培育民间人才;“三江”藏医药学术交流会等常态化举办,既搭起从业者交流平台,更让藏东藏医药文化成为各民族交流互鉴的纽带。 

  创新赋能:让传统藏医药“潮”起来 

  从“老技艺”到“新产业”,昌都以科技为桥、产业为脉,推动藏医药焕发现代活力,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科技让经典藏药“提质升级”。昌都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经典方剂二次开发与质量提升。截至目前,全市藏医药领域获国家专利25项,还有30余项专利在申请中,56种藏药获国药准字,1450种制剂完成备案,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产业集群则让发展“聚合力”。以“四基地一中心”藏医药产业园区为核心,昌都已形成“种植-生产-加工-交易”完整产业链,15家藏药生产经营单位扎根于此,仙露、冈底斯峰等品牌享誉区内外。更亮眼的是“跨界融合”:芒康曲孜卡乡、类乌齐伊日乡打造藏药浴、藏式灸疗康养基地,藏医药香囊、药膳等文创产品面市,“医疗+康养+文旅”的多元价值正在释放。 

  标准建设也同步跟上。昌都制定藏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在卡若区、类乌齐等地建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藏药饮片、提取物研究,引导企业参与创新药物研发;建立藏药材资源保护体系,保障冬虫夏草等濒危药材可持续利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起“标尺”。 

  服务惠民:织密藏医药健康“保障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昌都不断完善藏医药服务体系,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市-县-乡”三级服务网络已成型。昌都市藏医院建成肝病科、心脑血管科等6个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研发于一体的区域中心;80% 以上县级藏医院设康复科,重点打造骨伤、肛肠等特色专科;乡镇藏医馆推广5种以上适宜技术,“市有中心、县有专科、乡有馆室”的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藏医。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更给昌都定下清晰目标:到2030年,建成不少于15个市级藏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申报5个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5个适宜技术推广基地、5个专业学科中心、1个藏医特色康复中心,推动3个二级民族医院创建。届时,15项特色疗法将通过传承工作室推广,3种以上经典方剂实现二次开发,藏医药服务能力将再上台阶。 

  保障机制则为发展“托底”。昌都组建试验区建设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项目;开展藏医药管理与技术培训,调动专业人员积极性;将试验区建设纳入健康昌都考核,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让藏医药发展有了制度支撑。 

  从千年传承到现代创新,60载风雨兼程,昌都藏医药正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姿态,守护群众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助推区域发展。随着试验区建设深入,这座“藏东藏医药强市”将持续释放活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雪域力量。(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王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