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间是最真实的故事讲述者。1965年至2025年,西藏自治区走过了一条不凡的来时路。从百废待兴、万业待举到事业发达、文化昌盛;从与天相接天堑难攀,到“三网”通达的现代化城市乡村,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发生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发生在乡村的田间阡陌,发生在人们的脑中、心里、脸上。真实最有力量。请跟随我们的笔触认识西藏,听珠穆朗玛脚下的变迁故事,听雅鲁藏布沉吟的时空变换,听老百姓心里由涩变甜的记忆。
“在需要对话的时候,双方各戴一只这个智能翻译耳机,按一下耳机盒上的按钮,就能实现藏语等多语种的双向实时翻译,非常方便。”西藏查瓦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次仁桑珠对公司的拳头产品如数家珍。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他今年27岁,来自日喀则。尽管他看上去仍像一名大学生,却是公司元老。
图为西藏查瓦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次仁桑珠介绍查瓦云实时语音转写系统 摄影:刘莉
这是一家成立于2021的年轻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是一家成绩突出的企业,专注于汉藏智能语音、智能图像、智能机器翻译等AI技术。公司开发的“查瓦云全智能能力平台(NCAI)软件”“查瓦云慧言一体机软件”,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是唯一通过国家CMA/CNAS认证软件评测机构检测的软件。
“员工以90后为主,有西藏本地的,也有来自天津、四川等地的。初创者是西藏大学、西南民大的几位学生。”次仁桑珠说,公司不仅开发软件,还推出了耳机、贴在手机上的便携式翻译机、翻译一体机等对接软件的硬件产品,与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青海民大、科大讯飞等高校、企业等建立了产学研联合模式。
图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柳梧新区国际总部城众创空间内景 摄影:刘莉
“我们希望让高原上的每个人都能享受AI带来的轻松与便捷,通过信息技术为高原百业赋能,让高原上的人们共享AI未来。”站在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柳梧新区国际总部城众创空间的查瓦云公司办公区,次仁桑珠信心满满地畅想未来。办公区里,程序员们正在调试还处于保密阶段的AI视觉应用软件;窗外,是华为、国家电投等中国世界500强企业在拉萨的办公楼。
在西藏,现在很容易遇到像次仁桑珠这样拥有知识,敢于创新,自信从容,满怀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愿景的年轻人。
这朝气蓬勃的社会现实得以形成,久久为功发展西藏教育事业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在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农奴和奴隶占人口95%,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更遑论接受教育。孩子们只能接受生来就是农奴主的“财产”、生死只在农奴主一言之间、毫无人权与未来的悲惨命运。
在沉沉的黑暗中,西藏各族人民盼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和平解放、进行民主改革、成立西藏自治区……西藏人民从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祖国大家庭里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
一个地区的发展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最根本的在教育。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实现了现代教育从起步到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西藏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教育事业始终处于优先发展位置。截至2024年,西藏已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96.99万人,教师共9.73万人,分别比1965年提高了2.1倍、14.4倍和32.4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藏教育经费投入从1965年的348.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00亿元左右,已累计投入3813.69亿元。而且,从1985年开始实行的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包吃、包穿、包住”的教育“三包”政策,到现在的“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2024年秋季学期年生均标准达到5620元。这一政策让即便身处西藏最边远的阿里地区,孩子们也能得到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阿里地区的牧民群众将这个政策概括为“娃娃上大学之前基本不用花家里的钱”。
图为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孔繁森小学的孩子们 摄影:陈卫国(拍摄时间:2024年)
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距离拉萨市1400多公里。镇上的孔繁森小学里有座噶尔教育史馆。该校高年级学生有轮值展馆讲解员的传统。
“孔繁森爷爷特别关心阿里地区的教育,在孔繁森爷爷的推动下,阿里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大幅提高,为阿里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更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五年级的小巴桑卓玛、益西次仁、小普布央金以清脆的童声,自信流利地用汉藏双语向参观者介绍着阿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他们是小小讲解员,也是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证。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曾经,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超过95%。现在,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93%。有时,家长看不懂家用电器说明书,还得求助家里的小小读书人。
图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小学生们 摄影:姚浩然
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还要让孩子们“上好学”,真正成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栋梁之材。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逐渐建立起了各学段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落实学生资助资金443.42亿元,受助学生2274.33万人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安置率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走上了高速路,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343.03亿元。其中,各级各类教育基本建设资金就达386亿元,实施新建、续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2780个、小学项目4422个、初中项目415个、高中项目190个,高校项目55个,特教项目13个,双语师资培训基地项目10个。截至2024年,西藏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1.33%、97.86%、91.56%、57.81%,教育主要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9年,中央组织部把“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纳入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总体计划。2100余名“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跨越千山万水,“以省包校”,与西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24年,受援学校高考总上线率、本科率、重本率分别达到91.69%、75.65%、46.66%,比2019年提高6.76、28.31、24.84个百分点,让高原上的孩子茁壮成才。
实用+实干 知识与人才深刻改变着西藏
图为位于西藏自治区错那市的航天育种高原牧草选育实验基地 摄影:刘莉
西藏发展的迫切现实需求就是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等紧缺人才,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24年,已有中等职业学校13所,年招生规模超1.2万人,在校生3.58万人,设置16个专业大类,开设78个专业;高职高专院校3所,在校生1.29万人。
西藏高等教育在高原生态、藏医药、高原特色农牧业、高原环境等学科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截至2024年,西藏已有普通高等学校7所,在校生5.08万人,实现了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权全覆盖。其中,西藏大学2022年再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现在的西藏,一大批围绕高原特色农牧、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高新数字、藏医药、边贸物流、通用航空等产业的特色专业逐步培育完成,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53万人,每10万人口本科在校生数达到838人,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占比超过50%,为西藏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藏族历史上第一位临床医学博士格桑罗布来自西藏日喀则,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的是心血管专业,他希望高原心血管病的研究能早日取得丰硕成果,帮助高原百姓摆脱心血管病的困扰。他曾深情地说:“我想只有用学到的知识为西藏的事业做出点贡献,这是对所有关心我的人的最好的回报。”
图为西藏自治区的大片青稞田 摄影:刘莉
已故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博士、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山南。儿时青稞不够吃的记忆,令他56年的人生执着选育优良青稞新品种,充实高原百姓的“米袋子”。他先后主持和组织实施了40多项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级重大农牧业科技攻关项目,选育青稞新品良种16个,首次实现西藏青稞品种更新换代和青稞总产达80万吨的历史纪录。他常年泡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新品种青稞,用自己的工资资助青年农学学子……生前,他曾说:“丰收,才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下,一代代莘莘学子成长为建设西藏的中流砥柱,一批批稚气学童正在成为建设西藏栋梁之材的大路上阔步前行。西藏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