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口述西藏】家庭影像志:那时候,50公里走了两天

2025-08-26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西藏农牧民家里,透过映衬着时代沧桑巨变的家庭影像,听他们讲述一个个凝刻瞬间的背后故事,共同感受社会发展进步带给普通家庭的律动。 

  来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托林村的次扎,分享了他的故事。 

  我生于1969年,只上到小学三年级。1975年,我们家搬迁到了如今生活的地方。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住在卡孜,我的祖辈都是卡孜人,父亲来自卡孜,母亲则来自达巴。那个时候的卡孜还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分为牧区和农区两个部分。1999年撤区并乡之后,这里改名为托林镇。如今,我在托林镇波林村安家生活,眼前这座新房是2006年盖起来的。 

  童年时光里有许多有趣而难忘的回忆,最令我怀念的,是小时候和伙伴们一同玩耍的日子。我家共有三个孩子,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如今,弟弟在村里当医生,妹妹则在家务农。 

  五六岁时,我就常跟着父母一起去放牧。到了13岁那年,正赶上包产到户的政策落实,我们家分到了五六十只山羊、十几头牛、两匹马,还有四五亩农田。地里主要种的是青稞,那时候我们还自己磨糌粑。包产到户之后,家家户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牲畜 

  我第一次去上学,是父亲骑马送我去的。从卡孜到札达只有50多公里,但那时候得花上整整两天。我们还在半路住了一晚,随身带着茶叶和糌粑,就在路边一个洞穴里生火烧水,拌一碗简单的糌粑充饥。第一次踏进学校,心里既紧张又有些激动。当时的校址还在河对岸,后来才迁到了村里。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的糌粑袋子放在指定的位置,整整齐齐,那情景至今难忘。可毕竟年纪还小,离家的第十几天,我就忍不住开始想家,想念父母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2年,那时我33岁,带妻子去拉萨做胆囊炎手术。中间站着的是我的小儿子。当时还没有合作医疗政策,所有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承担,好在那个时候花费还不算太高。如今,大家虽然需要缴纳医保,但每人只需承担一小部分。不仅看病更方便,医疗费用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现在想想,没能上学确实遗憾,现在藏文没问题,但汉语还是有点困难。我离校后依然坚持学习,通过《毛主席语录》和《格萨尔王传》继续学习藏文。当时一些游走的商人会带来一些格萨尔王相关的书籍,我便买了几本阅读。 

  我22岁那年结了婚。在那之前,我一直是个牧民。我和爱人是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并不是由父母安排。那时我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结果真就在放牧的时候遇见了她。我们的婚礼虽然不算特别盛大,但也充满了地方特有的仪式和热闹,大家互相献哈达、唱歌跳舞,简单却真挚。我家为我准备了五十多只羊、六七头牛、一匹马,还有四亩地,算是成家的基础;她家也陪嫁了两头牛和一匹马。婚礼之后,我们就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按照我们这边的结婚习俗,在正式举办仪式之前,是由我的一个弟弟充当媒人,特意去她家提亲,得到对方家庭的应允之后,才能办婚礼。当天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我们摆了丰盛的酒席,还请了歌手来献唱。大家畅饮啤酒、载歌载舞,气氛特别热烈。记得那时有一首专为新娘唱的《新娘歌》,调子仿佛还在耳边,可惜现在已经记不清歌词了。 

  听说在还没搬到现在这个地方之前,家里的人曾住过对面的土洞里,那段日子我没什么印象。等我来到这边的时候,村里已经盖起了很多房子,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房子。我们没真正在土洞里生活过,不过如今虽然没人长住了,还有些人家把旧土洞当仓库用。 

 
这张图拍摄于2002年,是在老房子前拍的,是土木结构,由我自己建造的。

  放牧的那些年,我倒是在洞穴里住过。那时候没有铁炉子,只能在洞里生火,到处都是烟,熏得洞壁黑黢黢的,呛得人喘不过气。不过土洞也确实暖和,能遮风挡雨,没什么危险。只是这么多年过去,有些土洞已经塌了。 

 
这是我们一家人在布达拉宫前的合影

  我七八岁时来这儿的时候,这里就有房子,是父母盖的,在这个地方前后盖了三四个房子。2006年政府在这里盖了一间大房子,有车库、院子等配套设施,一直住到现在,这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恩惠下才有的。 

  我从小就学过扎念琴,阿里琴共有4个弦,我第一次学的歌叫《四季赞歌》,歌词如下:“春三月,初春正月已到来;山谷间,溪水潺潺流不息……” 

 
我和我家的相框

  大儿子曾在日喀则亚东工作了四年,如今已调至札达县人民法院工作;二儿子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留在区外成为一名公安干警;小儿子则毕业于拉萨师范学院,现在是一名音乐教师,生活非常幸福。(中国西藏网 口述/次扎 撰稿/达次 桑吉 杨加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