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一棵棵班公柳不仅改变了村庄的面貌,更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这个曾经因缺乏植被而饱受风沙和冰雹侵袭的村庄,如今通过发展班公柳苗圃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热角村位于班公湖南岸,平均海拔4300米,全村共有195户685人,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边境村。热角村过去因植被稀少,农田常遭冰雹破坏,风沙频繁,环境恶劣。村委会主任索朗顿珠回忆道:“以前村里空气差,农田收成也不好。”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种植班公柳,村庄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田产量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班公柳是高原特有树种,因生长在班公湖周边而得名,耐寒、耐旱、易成活,被誉为“雪域高原绿化的首选”。热角村作为“班公柳之乡”,现存一株200年古树,见证了这一树种的悠久历史。近年来,村里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班公柳苗圃产业,目前苗圃规模达2500余亩,苗木保有量超过600万株。
图为热角村群众在苗木基地进行养护
这一产业不仅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支援了阿里昆莎机场、拉萨南北山绿化等重大项目。数据显示,2022年苗木销售收入200万元,2023年增至390万元,2024年创收365万元,2025年创收280万元,累计销售额达12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过去的贫困水平提升至2024年的30583元。
热角村探索出“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班公柳,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增收。村里还将班公柳林区划分为“巾帼建功林”“军民鱼水林”等特色区域,既美化了环境,又表达着其特殊的含义。
下一步,热角村计划扩大苗圃规模,打造万亩柳林,预计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将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为村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如今的热角村,班公柳不仅筑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更铺就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致富路。站在村头远眺,曾经的荒滩戈壁已被郁郁葱葱的柳林取代,村民们的笑声在绿荫间回荡。“现在刮风少了,冰雹少了,钱袋子鼓了,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索朗顿珠望着成片的柳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中国西藏网 记者/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