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香港青年·青海有约】行万里路 在心灵共鸣中厚植家国情怀

2025-07-21 中国西藏网

  7月的青海,草原铺绿,盐湖映蓝,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青春之约正在上演。7月8日至15日,参加2025年“港澳青年看祖国——百名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交流活动的师生们踏上为期8天的青海研学之旅,从东方之珠到青藏高原,从书本墨香、网络影像到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香港青少年们在海拔的攀升中拓宽视野,在多元体验中触摸着青海的生态肌理与人文温度,用心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与红色历史的沉浸互动中厚植家国情怀。这场兼具高度、广度与深度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两地青少年心灵相通、认知升级的成长之旅。

  这是一次有“深度”研学之旅,行万里路,知家国情,从间接认知到亲身体验,在心灵共鸣中厚植家国情怀。

  曾经印象里的青海,也许是“遥远”和“神秘”,而来到这里才会发现不止如此。旅程中最大的收获不是打卡了多少景点,而是香港青少年对青海、对祖国的认知从“间接摄取”到“深度融入”的转变。


图为香港学生参加科技之光青年讲堂活动 摄影:王茜

  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内,专业的工具、泛黄的证书奖章让同学们见证了一代代地质找矿人的青藏科考精神。围着讲解员争相提问,“前辈们是如何在严寒恶劣的环境下,寻找到这么多种类的矿石?“为什么国家要花这么大力气勘探地质?”……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和经过,大家肃然起敬。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举办的“科技之光青年讲堂”上,当专家展示如何救治雪豹、如何研究和保护濒危植物华福花时,大家抛出了一连串问题“雪豹在野外是如何生活的?”“照顾受伤的雪豹应该怎么做?”“华福花的数量近些年有什么变化?”“寻找华福花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德考古基地,大家不再满足于关于历史的讲解,而是追问着考古工作人员有关文物修复的信息,“这种破碎的藏纸是来自什么地方”“修复这个需要多久?有什么重要意义吗?”……从“看热闹”到“问门道”的转变,正是认知深化的最好证明。


图为香港学生观看湟鱼洄游奇观 摄影:王茜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湟鱼家园,青少年看着成群结队的湟鱼努力避开天敌,逆流跳跃,洄游产卵,听着讲解员讲述湟鱼如何在高寒、盐碱的特殊环境中繁衍生息,用一年一度的洄游编织起青海湖“水—鱼—鸟—草”生态链的关键一环。他们好奇这种奇观,也同样想了解奇观的原因,更有同学突然说到:“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跟我们民族精神好像,就像‘两路'精神,就像‘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不怕困难,永远向上!”几天来不同研学课堂的收获,在这一刻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图为香港学生参观格尔木的青藏公路纪念馆 摄影:王茜

  山水之美开拓了视野,而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则让历史的厚重直抵心灵,让爱国情怀有了具体的载体。

  在格尔木将军楼公园,慕生忠将军带领筑路大军用铁锹、镐头劈开昆仑山的故事,通过实物展品和场景在青藏公路纪念馆复原重现。“在资源那么稀缺的情况下,用7个月修通2100公里青藏公路,太不可思议了!”诸如此类感叹此起彼伏,但当听到“每公里路上都有一位烈士长眠”时,现场都安静了下来。


图为香港学生参观二二一基地一分厂旧址 摄影:王茜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基地一分厂旧址,斑驳的厂房里还保留着当年的仪器设备。“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此地,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修铁路,住的是地窝子(半地下住房),喝的是带着泥沙的雪水,却造出了‘争气弹’!”听到这些介绍,来自狮子会蒋翠琼中学的卢艺萌同学心里被一种复杂而浓厚的情绪填满。“原来那里不只是冰冷的厂房、仪器,更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来写书写的传说。我看着简陋却承载着大国重器梦想的设备,听着背后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不只是一句口号,是在荒漠戈壁里耐住寂寞的坚守,是在技术封锁下从零突破的勇气,是把每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绑在一起的赤诚!”他说,“再看如今和平的生活,更明白了那惊天动地的巨响背后,是为了这片土地远离战火,让人民永享安宁。我相信懂得这种痛苦中崛起的力量,会让人对‘家国’二字有更沉甸甸的理解。”


图为香港学生参观二二一基地一分厂旧址 摄影:王茜

  在海晏县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两弹一星”元勋们在草原上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事迹,让只曾耳闻“原子弹爆炸”的同学们有了新的理解。当听到“为了保密,很多人隐姓埋名几十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时,大家都红了眼眶。这种情感的触动,远比课堂上的讲解更有力量。“以前觉得‘爱国’是很大的词,现在才明白,爱国就是要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的事,为国家出力。”几位女同学在走出一分厂的路上,轻轻哼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那些瞬间,让“我们都是中国人”的认同感从心底自然生长。

  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过程中,青海省政协委员、本次研学团副团长郑燕华感触特别多。她说:“我小时候,那时香港还未回归,爸妈经常会把鸦片战争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说给我听,今天参观完这段难忘的历史,让我更加有感触。我最期望能够重视历史课程,尤其是近现代史,让孩子们从课本上、从实践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国家,知道那段历史的艰难,体会如今和平的不易,就会尽力去爱她去建设她。”青海省政协委员、本次研学团副团长王伟杰也表示,香港回归已经28载,爱国爱港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深刻了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革命先烈,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图为香港学生参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摄影:王茜

  从西宁的城市风光到高原腹地的星辰大海,从海拔攀升的体验到视野的开阔,从多元体验到深度共鸣,8天的青海之行在香港青少年的记忆里刻下了太多第一次:第一次观看盐湖的结晶,第一次跳锅庄、做糌粑,第一次听“两弹一星”的故事,第一次和青海小伙伴交换联系方式……这些“第一次”串联起的,是对祖国大美河山认知深度的提升,是对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是对家国情怀的自然觉醒。正如青海省政协常委、本次研学团团长吴汉忠所言,“大家跨越千里相聚青海,不仅是为了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更是为了亲身感受国家发展的脉搏,深化对国情、社情、民情的理解,在行走中思考香港与祖国的血脉联系,在体验中树立‘国之大者’的胸怀。”

  “希望你冬天能来青海看雪”“等你去香港,我们一起去拍灯火通明的夜景”……那些停留在信息和相握双手中的邀约跨越山海,成为此次旅程最好的延续。当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少年走进青海,用脚步丈量山河,用心灵感受文化,青港两地的少年定会在对祖国的共同热爱中,画出更大的“民族团结同心圆”,让青春的力量在建设祖国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