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独家采编

云游青海|在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感知大地的“时光褶皱”

2025-05-26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青海湖碧波荡漾,昆仑山巍峨连绵,察尔汗盐湖倒映云天……在这片雄奇与秀美交织的高原大地上,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灵动。本网推出“云游青海”记者侧记系列文章,带您跟随一线记者的脚步,以文字为舟、镜头为桨,呈现青海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变,开启一场线上“云游览”的青海之旅。敬请持续关注,我们共赴这场跨越山河的云端之约!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坐落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自西向东横贯贵德全境,这里又被称为青海的“小江南”。驱车驶入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引人入胜,赤红山体如烈焰燃烧,层叠的岩壁在光影中勾勒出波浪般的曲线,仿佛大地在此处突然停下了奔涌的脚步,凝固成一首磅礴的史诗。   


图为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摄影:毕然

  这片奇特的丹霞地貌本是一片巨大的内陆湖盆,随着地壳运动,湖底沉积的红色砂砾岩层被抬升,又经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侵蚀,最终雕琢出如今千姿百态的峰林、方山和洞穴。 

  “这里是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讲解员指着远处一座形似城堡的山崖说。顺着指引望去,赭红、橙黄、灰白相间的岩层在阳光下交错生辉,宛如被巨人随意泼洒的颜料。同行的游客忍不住感叹:“这哪是地球?分明是火星表面!” 


图为地质公园内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交织的景象,远远望去,多彩的岩层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层次感 摄影:毕然

    走近细看,岩壁上的纹路清晰可辨,风雨侵蚀的痕迹如刀刻斧凿。“这些色彩来自岩石中不同的金属元素在日积月累的自然作用中逐渐形成,每一次目光相接,都是在注视亿万年前的时光。”讲解员向我们介绍道。

  图为地质公园中的地质景观,主要以单斜脊山体为主,纹理、脉络清晰可见;层次交错、四壁陡峭、气势磅礴、场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摄影:毕然

  游览至女娲峡,周围的岩层褪去锋利的外表,呈现出一种颇为圆润的状态。一些角度看上去,还隐隐有人脸的轮廓。“这里传说是女娲练习造人的场所,她在这里取七色土壤,又引黄河水为伴,峡中的类似人脸的岩壁都是她练习留下的痕迹。”  


图为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女娲峡,其上隐隐能看出人脸的轮廓 摄影:毕然

 
图为女娲峡内的岩石,近观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圆润状态 摄影:毕然

  贵德女娲峡的传说,同样暗含人们生态理念的变化。古时候,人们通过神话传说赋予山川河流以神性,是先民对自然伟力的浪漫诠释。然而,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入,人类逐渐从单纯的崇拜转向理性探索,认识到丹霞地貌的形成是地质运动与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认知的提升,不仅没有削弱自然之美,反而让人们更加珍视其独特价值。 


图为登高远眺,多彩的山体与贵德县境内郁郁葱葱的植被交相辉映,呈现一种山水相映、树木葱郁的趣味 摄影:毕然

  如今,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据了解,前来贵德国家地质公园观光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通过地质研学、生态旅游等方式,在科学引导下观赏自然,减少人为破坏,着力将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流传给子孙后世。  

  在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沧海桑田”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成语,而是可见可感的斑驳岩壁,这里不仅是地质学中青藏高原板块崛起的无声记录,更见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从敬畏到认知,从盲目开发到科学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走向更加理性、和谐的阶段。(中国西藏网 记者/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