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UC > 新闻 > 原创

【同心·向未来】十八载医路同行,书写雪域高原的生命赞歌——专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克霞

2025-05-16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医疗公益事业的版图上,“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已走过18个春秋。作为长期深度参与该项目的合作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王克霞在接受采访时,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医者仁心与民族团结交融的动人画卷。


图为董家鸿(右二)给患者做肝包虫手术 摄影:沈伯韩

  洁白哈达背后,是跨越山海的医者仁心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威胁着我国5000万人的生命。它主要受累部位为肝脏,可以转移到肺、脑等器官。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当地人称其为“虫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同心·共铸中国心”医学专家团主席董家鸿院士将彻底消灭肝包虫病作为健康帮扶的重要目标,“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最能够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做贡献之处,就在于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问题。”王克霞回忆道。

  2015年起,董家鸿身体力行带领团队先后20余次前往青海,深入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平均海拔4200米的包虫病感染重灾区进行医疗帮扶,并号召全国肝胆领域的同道共同参与志愿服务行动。他不仅将先进医疗技术带到雪域,更开创性地构建了“医院大后方保障+全国专家联动”的工作机制。

  2024年发生在青海省果洛州的一幕让王克霞至今尤为动容。董家鸿带领的医疗队在下乡调研途中,曾接受过手术救治的当地患者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自发集结,手捧哈达在路边守候。“远远望去,洁白的哈达连成一片,像雪山延伸出的云霞。”她声音微颤,眼含热泪,“洁白的哈达多到几乎抱不动,热情的百姓不停地道谢,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分量。这些哈达不仅献给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更编织起了跨越地域的民族深情厚爱。”


图为王克霞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杨眉笑

  科技赋能,高原医疗取得新突破

  “同心·共铸中国心”2025年度主题活动即将启程,王克霞透露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新变化:“今年我们将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入高原。在传统医疗帮扶基础上,AI赋能和智能设施设备的运用,提升了基层筛查效率,为基层医疗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面对“较偏远地区网络条件是否支持”的疑问,王克霞展示出充分调研后的信心:“现在只要手机信号覆盖的区域,我们的远程医疗就能进行。这种精准帮扶模式,正在改写高原疾病防治的历史。过去需要专家跋涉千里完成的诊断,如今通过远程系统即可实现初筛,这也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一个明显特色。”

  从输血到造血,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谈及这十余年帮扶过程中见证的变化,王克霞如数家珍:“当地百姓对疾病的认识显著提升,健康卫生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地医疗机构不断提升的硬件和医疗队伍人员的持续成长,在国家政策和公益项目的双重支持下,许多基层医院配备了标准化手术室,核磁以及B超等设备,当地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了解如何筛查和治疗有关疾病,许多高难度手术也可以在州一级、县一级医院进行。王克霞说,这种“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于即将开始的2025年公益行动,王克霞透露,团队已做好周密准备:“前期我们已经派遣先遣部队到达所在地区进行疾病筛查,为手术和当地医生的带教做好充分准备。”“我希望‘同心·共铸中国心’这一公益活动的爱和光照射到更多高原地区的同胞们,同时我也希望志愿服务的友爱和奉献精神能够影响到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动当中。”王克霞郑重表示。(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