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UC > 新闻 > 原创

“一张蓝图”管到底:《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

2025-04-03 中国西藏网

  从公元7世纪“逻些城”到1960年拉萨市正式设立,再到新时代以来逐步建设成为富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和浓郁民族风貌的城市,拉萨的城市格局逐渐成熟,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路、铁路和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便捷通达,成为当地人宜居、游客向往的现代化高原城市。

  那么,拉萨将来怎么发展,空间怎么利用?作为拉萨市民,又将享受到哪些便利?这些都能在国务院批复的《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寻找到答案。

  4月2日上午,拉萨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至2035)》(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拉萨市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基本依据。

  新闻发布会上,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洛色介绍了《规划》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


图为4月2日,拉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2022年,中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成果《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正式印发实施,形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明确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2024年4月,国务院批复《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格局和要求;2025年1月15日,《拉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规划》既立足长远,又深入实际,围绕拉萨的城市定位、安全发展空间基础、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作了详细安排。

  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方面,确定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具有雪域高原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

  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基于拉萨市空间资源禀赋,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规划》明确到2035年,拉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6.6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54.9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9674.5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30.55平方千米。同时,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方面,坚持系统思维,以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为基础,形成“两屏护一脉,三带聚一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保护“一廊两区”的高原特色农牧业生产空间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打造新时代西藏自治区腹心地区高品质特色化农业空间。守护“两屏六廊多片”的生态格局,建立以自然保护地为主体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保护体系,保护市域范围内多元多样的自然地貌和生物种群。构建“一心三城四门相映”的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推动城镇建设空间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方面,在市域层面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促进拉萨河南部地区功能集聚和紧凑布局,辐射带动县城、小城镇发展;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筑牢念青唐古拉山和郭喀拉日居山高原生态屏障,加强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提升拉萨河、拉鲁湿地、纳木错等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拓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生产空间,保障高原现代农业的空间需求;支持航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安排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 “市-县-乡(镇)”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基本功能,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完善城乡生活圈。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特别注重宜居环境、文化环境建设。在中心城区层面上,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重点保障公共滨水空间营造和郊野段山水绿廊建设,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严格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地上地下开发,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有序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强化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

  洛色表示,《规划》是拉萨市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现了主体功能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空间规划的有机融合,实现“一张蓝图”谋发展、管到底。(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