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4 > 援藏30年 > 对口援藏

我的守护让你无畏向前冲——记湖北文理学院第十四批“格桑花”支教团队

2024-08-30 《中国西藏》汉文版杂志2024年第1期

  
何博老师陪学生们过集体生日。曲杰 摄

  
王育帅老师教学生们做实验。曲杰 摄

  伴随着孩子们灵动轻盈的舞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展我风采,与梦飞翔”——琼结县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暨2023年“新时代好少年”颁奖典礼正式拉开帷幕。其中,湖北省襄阳市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团精心排演的情景剧《是老师是学生》,改编自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动人的歌声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温馨感人的教育援藏故事……

  “团聚民族心,结缘琼结情。”2014年以来,湖北文理学院先后有14批73人次奔赴祖国西部,深入教学基层,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其中,第十四批“格桑花”支教团队于2023年3月16日抵达琼结县开展相关教学和第二课堂建设工作。队员们在这段珍贵的经历中提升了教学本领、锤炼了意志品质,留下一段段难忘的支教回忆。

  互相需要让彼此改变

  张靖是湖北文理学院第十四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队长,希望帮助西藏的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在我读小学时,以留守儿童的身份受到过志愿者的帮助。因此我一直都想做支教老师,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张靖表示,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提升是双向的,教学实践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不断反思、调整和进步的过程。说到这里,张靖对笔者讲述了一件小事——

  “支教以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个周五,可能是马上到周末了,学生们都比较兴奋,上课时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课,而那节课又是比较重要的内容。看到没人听讲,我表示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但是收效甚微。看到台下乱哄哄的学生,有一瞬间我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

  下课后,在我回办公室的路上,班长和英语课代表一起找到我说:‘老师,对不起,他们把你惹生气了。’听罢我心里十分愧疚。我深刻反思,自己身为教师,严肃有余却耐心不足。于是,在第二次课上我给孩子们道了歉,随即班长也立刻带着全班同学向我道歉。自那节课后,这个班级再也没有出现上次那样的情况。后来的英语课上,每位同学都在认真听课、做笔记。期中考试也取得总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支教的幸福滋味,来源于师生之间的日常相处。这些孩子虽然有时调皮,但都很善良,他们渴望着知识,渴望着被爱。当学生和老师互相需要,改变便已经发生。

  您让我学会勇敢表达爱

  王育帅是湖北文理学院第十四批“格桑花”支教队员,也是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的研究生。研究生入学第一天,全体新生便受邀到学校的格桑花展厅参观,听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很多支教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那次参观之后,我就与展厅的负责老师交流过,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参加支教活动,用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难忘的事。”王育帅说。

  后来经过层层选拔,王育帅成为了第十四批支教团队中的一员,在山南市琼结县完全小学负责一、二年级的科学课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他发现孩子们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于是常常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们领悟学习的意义,鼓励他们立下阶段性或者更长远的目标。“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让他们根据现象探索背后的原理,很多学生还会利用周末时间主动找我探讨科学问题。”

  县里举办“六一”晚会的前一天,由于连日排练、录音录像、修改节目,王育帅感到体力不支,于是那天早读把课程讲完后大约1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自习。没想到下课时,有两名同学把他们手绘的手抄报送给了自己。“我曾经教孩子们要勇敢地表达爱,没想到他们今天竟向我‘大方示爱’。手抄报里都是孩子们稚嫩的语言,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是那份淳朴真挚的情感,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支教的意义。”王育帅动容地说。

  心爱的东西分享给重要的人

  支教队队员之一的何博,早在2020年考进湖北文理学院的时候,便梦想着未来也能做一名“格桑花”支教队员,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展现自己的一技之长。说着,何博给笔者分享起了支教小故事——

  “这天,我在二(1)班给学生们上数学晚自习,没想到快下课的时候,我收到了来自学生们的礼物……

  原来这天晚上,有同学打小报告说某某同学在课上写小纸条,当时我还严肃地提醒学生不要在数学课上做无关的事情。可没想到这是他们为我准备的小惊喜。下课后,学生旦增宗巴将手里的礼物递给我说:‘小何老师,这是我送您的礼物,里面有惊喜,一定要等回去后再打开哦!”

  回到办公室,何博第一时间打开礼物,发现里面有纸折的简易“小青蛙”,还有学生的手绘画和一些小纸条,小纸条上写着“这是送给‘格桑花’老师的礼物,谢谢你们。”其它小纸条上写着“祝小何老师平安开心快乐”“老师辛苦了”“扎西德勒”等。看着手中这份意外惊喜,何博心里满是感动,他明白这是学生们最纯真、最质朴的爱!

  何博回忆道,每次下课学生们都会拉着他的衣袖、抱住他的大腿不让走,每次在校园碰到,也会伸出一只只小手挥来挥去,凑到他跟前高兴地喊:“小何老师再见!”,他也一一回应他们。这一句句“再见”让他感受到了学生的热情,知道自己被他们需要着。

  学生们总是会在不经意间触动老师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天下午,何博上完课走到楼下的时候,看到学生在领全班的营养品——奶油蛋糕,没想到的是他们都争先想把自己的蛋糕送给自己。大山的孩子拥有的不多,但是他们却拥有一颗真挚且善良的心,愿意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分享给重要的人。何博坦言,支教期间与孩子们共同度过的每一刻都值得被珍惜、被珍藏!

  你的进步让一切都值得

  麻琪琪在支教期间承担琼结县中学七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与相关第二课堂建设工作。这里的孩子真诚善良,但常常羞于表达,这时文字便变成了表达爱的方式。在一次作文课上,大益西曲珍在作文里写到“世界上最疼我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我爱我的汉语老师,真希望琪琪老师永远是我的汉语老师啊!”学生们的热情感染着麻琪琪,同时也激励着她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来到这里,教学任务不算简单,特别是遇到调皮的学生,每次上课都会让人头疼万分。其中有一个学生引起了麻琪琪的注意,他叫格桑尼玛,可谓是班级“调皮鬼”之一。有一天他来到办公室说:“老师,我每次听写汉字,写不了那么多,我不会写。” 麻琪琪没有一口回绝他,只是轻声对他说:“不会写没关系,那你就选择其中喜欢的五个、十个词来记,可以吗?以后有不会的就来问老师。”格桑尼玛默默地点点头。

  不久,班级里举手的同学中便多了一个“陌生”面孔,格桑尼玛主动举手了,课本上也多了整整齐齐的笔记,作业也开始完成得很好。此后每次听写汉字,都能看到他的进步,有一次整篇听写只错了三个,昔日让人头疼的模样没了踪影。

  为了奖励格桑尼玛的进步,麻琪琪专门给他买了一个笔记本,他拿到笔记本低着头说:“老师,我真的很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也许格桑尼玛的语文成绩并不好,但麻琪琪始终都会鼓励他主动学习,“他并不是差生,只是需要老师悉心引导。当他开始爱上语文,知识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

  “高原缺氧,但不缺信仰,我想确实是这样。当我第一次来到高原,忍受着高原反应暂时的不适,站上梦寐以求的讲台,当第一次听到有孩子亲切热情地叫我‘格桑花老师’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相信自己是最好的学生

  徐曼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湖北文理学院第十四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副队长,在得知“格桑花”支教团正在招募新一批队员时,便第一时间递交了报名表。谈及从大学生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变,她坦言,“面对迥异的环境,我却很少想家。究其原因,是乐比苦多,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参与教学工作,让我能深刻感受到教育的意义。”

  徐曼教四年级音乐课,开学第一课就有学生给了她一个“下马威”:“老师,你脾气这么好,管得住我们吗?”她回答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的。”后来每一节课这个女生都认真听讲,并且把班级纪律管理得很好。徐曼逐渐意识到,孩子们是能明白老师的善意并努力回应的。

  还有一次,徐曼教孩子们做课桌操,观察到最后一排有个学生一直在课桌下面捯饬什么东西,于是走到他面前问:“你为什么不跟着大伙一起做呢?”紧接着周围的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有学生说:“老师他是傻子,不会做!”徐曼见状,便把这个骂人的孩子带到讲台上,询问他:“如果有一天你的同学这样说你,你会开心吗?”他摇摇头,徐曼又对班上其他孩子说:“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定义,也没有人愿意被他人嘲笑。大家作为同学更应该互相鼓励,共同学习成长。”

  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徐曼观察到这个学生的肢体确实不太协调,于是继续耐心教学。后来轮到学生自己举手上台展示时,这个学生也勇敢地举起了手。徐曼把他邀请上来作展示,虽然很多动作都不对,但看得出他很认真,同学们在下面看得也很认真,并在结束时为他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一刻我真的感觉很幸福,幸福的是见证了台上的学生通过努力证明了自己,台下的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徐曼说。

  徐曼回忆,这几个月的支教生活,学生们带给自己很多感动。“我和我带的国旗护卫队队员说自己嗓子疼,第二天训练前学生会拿出自己的糖果说:‘老师,这样也许嗓子会好一点’;因为班级纪律不好而严肃批评他们时,学生会写信给我:‘曼曼老师,请你不要生气,我们以后会表现得更好’;还有我忘不掉的,是达娃曲珍抱着我说:‘曼曼老师,你身上有我妈妈的味道。’许多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自己总是被在意的,来自学生的爱源源不断地涌向我。”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远不会停止。这些年轻人选择用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雪域高原持续用爱心接力,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