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4 > 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 > 亲历者说

【风雪征程忆当年】十八军后勤保障何止千难万险:忍高反、坠山崖、遇塌方……

2019-05-12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执行中央决策,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主要交由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先驱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虽早已远去,但其内涵却依旧激荡人心。那个特殊年代里,那段走进西藏、建设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娓娓道来,虽历久却弥新。


图为银学善将军接受采访

  回忆着当年进藏高寒缺氧、地形险峻、物资匮乏,为了十八军更顺利地进军西藏,后方供给部门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血泪。老十八军、原西藏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在西藏工作28年的银学善将军翻开漫漫进藏路上的篇篇记忆。

  开学第一课:长知识长见识

  70多年过去,银学善将军仍记得在1944年参军入伍,被分派到军分区供给部门工作前参加集训的第一课上,分区供给部长任秀生同志这样讲述供给工作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战争双方都很重视供给工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就是供给工作的重要性。”

  “我出生于1929年,10岁的时候参加儿童团当团长还到抗日学校上学。祖籍是山东,当年祖父带着我父亲从山东老家逃荒到了江苏,靠给地主家打工为生。1944年,我被批准入伍后激动不已,终于能实现打鬼子的梦想了。但是几个月后,我却被分配到供给部门。一开始还比较失落,但经过任秀生部长的授课,我明白了我军供给工作的光荣历史和传统,同时,也清楚了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之重大。”


图为终于看到飞机了

  唏嘘:就地取材,不饿死就行

  “1950年,部队到达名山后,我被调到供给处财务股任副股长以及总会计。当时进藏,张国华军长、谭冠三政委率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三师第一五七团进行昌都战役,第五十三师、第五十四师归后方部队司令部领导,进入甘孜修飞机场,完成任务后,1952年进入徳格,参加修建川藏公路。“当时,坚决落实毛主席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不允许动百姓一点东西。我们执行纪律绝对是铁板一块!毫不含糊!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向百姓要一口粮食。”银学善回忆起当时执行毛主席命令的情形,依然慷慨激昂。

  “我们的工作就是做后勤保障。修建甘孜机场的军工近三万人的饮食都要靠我们分配。空投的物资是压缩饼干、蛋黄粉、脱水菜等。因当时条件有限,供给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都没有那时候困难,主要是没有吃的,供应跟不上,又不能吃地方。靠什么呢?挖野菜。这是我们的大项目,每人每天挖多少野菜有要求。当时野芹菜吃得最多,有时也能打野兔子野鸡等来充饥。天气好的时候会种些黄豆,在当时来看,黄豆可是个宝贝。我们学会在土里生豆芽,但是经常没有等到豆芽长大就忍不住吃了。总之,就是就地取材,各自为战,不饿死就行。但是有一条必须遵守,就是不能违反组织纪律,不能骚扰百姓!老百姓把牦牛送给我们,我们都不能要,绝对是铁一般的纪律。”


图为银学善1955年照

  糗事:独自一人送物资 摔下15米深山沟

  “那时因为道路不通,汽车运送物资受阻,我们经常要靠人力将粮食背回部队,道路条件允许的时候就靠牦牛拉。” 1953年春节后,部队在甲皮拉、达马拉两山路段修路,为保障部队供给,银学善被派到妥坝兵站,组织牦牛队向山上运送物资。

  “后勤保障是队伍走哪儿保障就要到哪,但是当时整个师(五十三师)的后勤保障只有我一个人负责。我求助当地的老百姓,组织了几十头牦牛驼运。因为与当地藏族老百姓交流很困难,于是我就找了‘同斯’,也就是翻译,帮助我跟老百姓交流。就这样,在兵站到山里修路的部队之间来回翻山有50次以上,分别给分布在不同位置的队伍运送物资。这里面有几个惊险的小故事,当年也是仗着自己年轻胆大。”银学善将军大笑着讲起当年的“糗事”,“一次在上雪山途中,两头驮运物资的牦牛打架,我被顶到山沟里,滚下大约15米。幸好有藏族群众把我抬上来,送回兵站。经医生检查,伤势不重,只擦破了皮。后来回想起当时的事,庆幸是在雪山,自己还裹了皮大衣、戴着皮帽子、穿毛皮鞋,是这些‘装备’救了我,否则十几米的高度岂不是肯定摔死了?”


图为1951年10月,进藏部队越过海拔六千余米的冷拉大雪山向拉萨前进

  惊险:强忍高反,遭遇爆破,又遇塌方

  “在雀儿山的事情我记得很清楚。最令人钦佩的是当时的张福林班‘不怕死、不怕累’的精神,把这么艰苦的地方都拿了下来。”银学善说到,“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走到雀儿山半山腰就头疼欲裂,感觉喘不过气来,军医说我的脸都发紫了。虽然自己仗着年轻感觉问题不大,但是军医要我赶快下山休息两天,就把我架到了山下的收容所里。我心里嘀咕说:‘不行,战友都走了,我不能干歇着啊!’我感觉不那么难受以后就独自上山追赶队伍了。路还没有修好,只能一点点手脚并用往上爬。爬着爬着,突然‘咚咚咚’几声巨响,原来是山上正在炸山石,修路基。我赶紧趴下,一时间碎石乱飞,如果被石块击中,受伤肯定不轻。等石块不飞了,我赶紧从乱石堆上往上爬。谁料到又遇上塌方了,前面的路段混着石块层层塌下来,我就趴在石块上顺势往下,没等我回过神就滑下去十几米,只好又继续往上爬。就这样,爬了一天一夜才过了雀儿山。”

  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山,银学善强忍高反,遭遇爆破,又遇塌方,经历了现在看来只有电影里才会出现的一连串惊险情节。之后,当银学善累倒躺在路边树林的草丛中休息时,恰遇被派出来找人的几个同志发现才把他抬回驻地。

  “难啊!有这段经历的人都明白。”银学善说,“但是我从来不后悔,也没有怨言。” (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图片翻拍自《我的足迹——银学善将军回忆》《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