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4 > 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 > 重走两路

【驼铃声声】骆驼和驼队的故事一直陪着我长大

2024-04-22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如果你了解莫河驼场的往昔,走近一首首平凡人写就的不朽史诗,你会坚信,纵使70多年过去,曾经的喧嚣渐渐归于沉寂,每当驼铃再次响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驼队便不会被遗忘。因为,那是驼铃,更是前进的方向!谨以此系列,致敬青藏驼队革命先辈,以及将“两路”精神和驼工精神刻在血脉中的每一位英雄。

  我是莫河驼场工会主席韦海珠,是从小在驼场长大的“驼二代”。骆驼在你们看来觉得稀奇,但它们是我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动物,说是朋友和家人一点都不为过。


图为莫河驼场在旷野中自由觅食的骆驼 摄影:王茜

  我的父亲1957年从甘肃招工到莫河驼场工作,参加驼队运输工作。他的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驼场。

  小时候,经常连续很多天见不到父亲,便知道他又去了很远的地方运输物资。曾经听大人们闲聊时说起过,运输队到玉树果洛一带运送物资,在途中发生的各种惊险的事情。

  运输的物资一般有粮食、食盐、煤炭等,有时路上会遇到恶劣天气,甚至土匪抢劫的危险,平安回家就是最大的愿望。

  曾听父亲讲过一件事情,在某次运输过程中路过草原,驼工们埋锅做饭,因为天色黑暗,做饭的师傅一不小心把下往锅里的绿豆倒到地上了。那个年代,粮食可是宝贵的东西,哪能浪费?他就摸索着把地上的豆子捡起来放入锅里。等吃饭时,大家才发现,碗里飘起了很多羊粪蛋。小时候的我只当一个笑话来听,现在回忆,只觉得心酸,当初为了完成驼运任务真的很艰难啊!

  后来,我在研究驼队历史时了解到更多。莫河的老驼工们拉着骆驼随驻藏部队进藏、护送十世班禅返藏、参加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时,遇到过诸多困难。听老辈人说,在过唐古拉山的时候,因为严寒,有人手脚冻坏,有人冻掉耳朵,甚至连鼻子都冻坏了!可想而知,当时的环境气候有多恶劣。即使这样,大家也没有骑骆驼,因为它们的负重本来就够大了,为了不掉队,人们只好在体力不支的时候,牵着骆驼的尾巴,一步步向前挪动。

  也许是那些艰苦奋斗的经历锻炼了父亲强大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奋发自强、勤俭节约、勤勤恳恳的品质。

  当时,父亲在同龄人中算是文化人,小学毕业的他特别喜欢读书。也许是受到他的影响,我也喜欢读书,这在后来我参加工作中挖掘青藏驼队历史资料时帮助很大,很多史实在众多书籍资料中被我和同事抽丝剥茧地寻找了出来。

  在我看来,骆驼是非常温柔的动物,它对人非常有感情。2014年7月,有一只骆驼病得很严重。我马上通知兽医赶过来救治。我先行一步到了病骆驼身前,但是它已经病得非常严重,根本走不了路了,我一次次尝试把它赶到兽医托拉的车那里,但它回头看着我,眼泪啪啪地往下掉着,非常可怜,好像在乞求我,别让它走路了。我不忍心,将兽医喊过来就地检查病情,因为不做全面检查就不能确定如何治疗,只好暂时决定抽血和采样送去检测。可是,大家将骆驼放倒抽血后,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当时它的眼神非常哀伤,仿佛又留恋生命又难以忍受痛苦,让我至今想起依然心疼不已。


曾经喂养过的骆驼几年后还认出自己,韦海珠一直收藏着的图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8年,在筹建莫河驼场旅游公司时,驼队运来了三峰被妈妈抛弃的小驼羔(可能因为奶不够吃只能放弃了)。我和同事就用奶粉饲养它们。从此,在场中长大的它们非常亲近人类,每天跟着我们上下班。直到三年后,为了适应环境将它们放到草场去。它们最终归入哪个驼群,我也不清楚。直到2023年,一次拍摄活动需要将驼场骆驼集中到一起。因工作需要,我也一同前往。在驼群前,突然有一只骆驼向我走来,还用头和嘴巴蹭我胸前。我当时惊讶极了,同行的人还帮我拍了照片,等我回到公司,拿出照片说起这些事情,当年的老同事惊喜地告诉我:“这就是驼驼啊!”“驼驼”就是当初的三峰小驼羔之一。我惊讶极了,他回归驼群已经快三年了,居然还能认得我!这张照片我一直保留着。


图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 摄影:王茜

  骆驼和驼队的故事一直陪着我长大,也贯穿着我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骆驼的运输功能已经成为历史,但驼场还在经营,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近些年文旅业的火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认识到我们独有的骆驼和珍贵的红色历史都是很好的资源。于是,我们开始规划在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基础上建立历史博物馆,更加深入全面地挖掘尘封的历史。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让更多人了解莫河驼场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铭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弘扬驼工精神和“两路”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传承。(中国西藏网 青藏线报道组/王茜 吴建颖 姚浩然 巫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