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日下午,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小组讨论会在藏研中心举行。此次小组讨论会共分8个小组,分别是:藏文文献组、近当代史组、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组、社会转型与变迁组、古代史组、宗教(一)组、宗教(二)组、印藏佛教中的他空组。各组的国内外藏学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现将此次小组讨论会综述如下:
一、藏文文献组
藏文文献组共有7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发言题材涉及藏文古籍的搜索与整理、藏文文献编目、敦煌古文献研究、藏文木刻版研究、宗教人物生平著作研究等方面。
“喜马拉雅文库”总负责人才让多吉就2010年以来该文库在藏文古籍的搜集、整理、编校、保护和出版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西南民大民族研究院的奔嘉教授结合时下应用最为广泛的大数据概念,提出了文献编目多功能化的理念,倡议调动所有藏学文献相关的资源,形成一个统一、规范、创新、专业、简便的现代藏学文献目录体系平台,推进藏文文献学科的健康发展。
西北民大的卓玛才让教授就敦煌古藏文契约文书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发言。他从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搜集了大量有关“契约”方面的文献,通过细致地分类、分析其演变过程,归结出能够反映当时吐蕃社会经济活动和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流的若干特点。
来自俄罗斯的学者柴迪娜·安娜主要就17-20世纪北蒙古首都印刷藏文的木刻板进行了发言。她介绍了17世纪起,在蒙古喀尔喀地区使用木刻板印制藏文书籍,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巅峰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辽宁省蒙藏医院博物馆的海春生介绍了明清以来北京及蒙古地区留存的涉藏文献研究情况,提出关于合理利用与整理保护这些文献的建议。
西北民大的桑杰东知围绕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758号《阿弥陀经》的研究进行了发言。他指出,此部敦煌文献是藏文现存同类佛经中的孤本,对其进行的研究,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地区的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的信仰,以及当时各民族间佛典翻译的社会历史等情况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向巴洛绒副教授主要对达仓译师之译文及著作进行了发言。他介绍了达仓译师喜热仁钦的生平及著作,以其生平和译文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其一生中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贡献。
二、近当代史组
近当代史组共有10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发言,学者们的精彩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俄罗斯科学院艾瑞纳 加利博士就20世纪前10年帝国列强争斗时期布里亚特蒙古人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发言。在对进入西藏的首批俄国探险者布里亚特东方学学者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艾瑞纳 加利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布里亚特人在蒙古人和俄罗斯人中以及佛教世界是被边缘化的,但他们在亚洲内陆发生的政治和社会进程中,仍然充当着十分活跃的媒介作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班玛更珠助理研究员重点讨论了毛尔盖 桑木旦大师的藏族文化研究,指出其藏族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藏族文化发展简史》为代表;文化专题研究,以《藏族十明文化概论》为代表。毛尔盖 桑木旦大师的藏族文化研究,一方面对继承藏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也为新时期的藏族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日本龙谷大学能仁正显教授对多田等观带回日本的关于释迦牟尼佛的图片传记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有关多田等观的学术研究活动的信息比较缺乏,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他带回日本的释迦牟尼佛图片传记的学术研究上。在发言中能仁正显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小组在研究这部图片传记中采用的方法。即:比较图片传记和犍陀罗以及在中亚雕刻品上的佛陀的生活情况;比较佛陀生活的图片传记和相关的传记文献资料;对图片传记和1941年拍摄的图片底板进行对比(2014年在秋季展览会上第一次展出)。
西藏大学强俄巴 次央教授就近代西藏赴印度女留学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强俄巴 次央指出西藏女留学生赴印度学习对当时的西藏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藏族妇女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藏族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张永攀副研究员的发言是关于清末亚东关税务司与藏哲边界纠纷问题。张永攀在回顾清末亚东关税务司与藏哲边界纠纷的研究现状及资料情况的基础上,就清代藏哲早期界址;1890、1893年条约与勘界纠纷;亚东关税务司戴乐尔与勘界;关于戴乐尔参与藏哲边界纠纷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央民族大学喜饶尼玛教授则关注民国时期藏族青年内地求学的历史及其意义。他指出民国伊始,中央政府即试图通过录取藏族学生等到内地求学,以强化中央权威和增强边疆民众的国家认同。喜饶尼玛结合史料指出这些藏族青少年到内地求学后,增强了民族国家认同感,在祖国面临重大转折时,都表现出了一种爱国热情和对正义的追求。他们赴内地入学,促进了汉族等各民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相互交流,为缓解民族间的隔阂,以形成整体国家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陈又新助理教授围绕第十三辈达赖喇嘛遗诫进行了发言。陈又新对第十三辈达赖喇嘛遗诫的四种版本交叉对照,归纳出共90条的差异。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邱熠华助理研究员对现代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对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进行了阐述。她从任职高校培养藏语文专门人才,开展面向社会的藏语文教育;编撰十万字的藏语文教材;设立奖学金;为民族教育事业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子凌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丛书所涉及的中央驻藏机构的设立变更与职官任免进行了发言。她主要利用近几年来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大型影印丛书中所涉及的部分档案史料,对民国时期中央驻藏机构的设立变更与职官任免作了简要梳理分析。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梁俊艳副研究员就喜饶嘉措大师与藏族新文化建设(1949-1964)问题进行了论述。喜饶嘉措大师在藏族新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主要有:在藏传佛教转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现代佛学教育所作的贡献;在藏族文化事业方面的贡献等三个部分。她重点探讨了在藏传佛教从旧时代政教合一制度下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转变成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精神信仰过程中喜饶嘉措大师所发挥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组
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组着重研讨了西藏及四省藏区的贫困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议题,共有8位学者在会上进行了发言。
西南民族大学廖桂蓉教授围绕中国藏族聚居区的贫困关联性和减贫溢出效应进行了发言。廖桂蓉教授指出,贫困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藏区各地、市、州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平均值随着区域间地理距离的扩大、空间壁垒的加强而呈现出逐渐被削弱的趋势。藏区贫困的削减具有协同作用。因此,要实施以核心城市为依托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挥相对发达的城镇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西南民族大学单德鹏副教授围绕金融发展、经济机会与贫困减缓进行了发言。该学者指出金融发展对于平均收入改善具有显著积极作用,但并没有体现出显著的益贫性。因此必须保证金融发展与减贫之间金融可得性这一中间通道的通畅。金融减贫的关键在于让悲观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为前行者担责。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默副研究员围绕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现状研究进行了发言。陈默在介绍白朗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应当重视学前教育,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大力培养本地师范类学校毕业生。重视音体美等和素质教育切实相关的教学。大力提升农牧区教职工工资待遇,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完善双语教育政策,使之从小学到高中具有教学语言的一致性。重视藏语教材和课外读物的翻译工作。
西藏大学久毛措教授围绕城镇化进程中青藏两地农牧民社会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发言。久毛措教授指出城镇化的进程给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农牧民既带来了对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也带来了如何促进农牧民社会融合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久毛措教授对这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杨涛助理研究员围绕宗教在西藏农牧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发言。他在介绍宗教对于农牧民资源配置所起的多方面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宗教在西藏农牧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此种作用引发的经济效率、公平正义、社会稳定效应评估,三是引导宗教因素促进西藏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选择。
西南民族大学钟海燕教授围绕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民生问题进行了发言。钟海燕学者在对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民生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川甘青藏区一是应通过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群众收入提高;二是提高教育水平、实施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和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三是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程度。
西南民族大学郑长德教授围绕西藏和四省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展评估与对策进行了发言。郑长德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未来4年多,西藏和四省藏区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任务繁重艰巨。因此西藏和四省藏区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做到“五个更好结合”。同时在金融支持方面要做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王适思博士围绕西藏与香港官方旅游局网站设计比较的发言。该学者从内容、视觉效果、使用感受等方面对西藏与香港两地旅游局官网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比较。
四、社会转型与变迁组
社会转型与变迁组共有6位学者发言,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在西藏社会转型与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就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他特别就西藏的寺庙管理创新、城镇网格化管理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治理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西藏自治区在上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桑卓玛副研究员,根据自己的田野调查,就西藏那曲牧区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践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剖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丁赛研究员就藏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发言。丁赛研究员根据在西藏和其他藏区完成的上千份抽样调查问卷所收集的定量数据,对西藏和四省藏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发现西藏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本乡内的就地转移为主,与内地形成鲜明反差,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马戎教授就“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这一主题做了十分精彩的发言。发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中国历史上的语言学习和内地办学;2.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内地办学与人才培养;3.国外的“异地办学”模式;4.中国以西藏和新疆学生为对象的“内地办学”;5.中国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的多种办学模式等。发言还就当前西藏内地班及相关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就清代拉萨的城市空间格局及其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利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将拉萨城市格局演变的轨迹清晰地展示了出来。
来自美国西储大学的王静博士,根据自己在西藏农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了“分居婚姻”这一农村婚姻模式中的新现象,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将会带来的影响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五、印藏佛教中的他空组
本小组共有8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发言。
壤塘藏哇寺的住持嘉阳乐住活佛发言的题目是略论他空大中观:嘉言雷音。代为其宣读的藏哇寺堪布阿旺策丹指出,嘉阳乐住活佛引用了大量印度和藏地的经典,阐释了觉囊派对于佛性、法性、自性三性等概念的理解。
维也纳大学南亚藏学佛学系戴维·西吉斯博士就后古典时期噶举大手印注释中的自空、他空及“所余”问题进行了发言。戴维·西吉斯博士诠解了肯定式的他空和否定式的自空这两条佛学理路。重点考察了第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提到的印藏佛教中众多关于“所余”的观点并阐明他是如何陈述自身传统与这些观点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回应来维护自身的传统。
美国天普大学道格拉斯·达克斯(得道隔)教授围绕论藏传佛教中佛性的本体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作为世间万法离越之性的空性和作为世间佛陀的内在本质的佛性之间的互动正是藏传佛教演进的轴心。发言同时还比较了西藏中观派和瑜伽行派对于佛性的不同理解。
维也纳大学南亚藏学佛学系博士候选人菲力浦·勃拉姆比拉围绕弘扬觉囊他空见的近代宗师阿旺·聪宁嘉措(1880-1940)进行了发言。发言集中讨论了曼木达哇·土登格勒嘉措最主要的弟子阿旺·聪宁嘉措关于他空的作品《摧破边执忧恼》、《显明总义》和《祛除偏见暗昧》,目的在于阐明能代表他哲学立场的主要观点。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罗鸿博士围绕宝藏寂是否持有他空见问题进行了发言。他征引各类信实可靠的著述的基础上就当代学人Brunnh lzl提出的命题:宝藏寂是藏地他空见在印度的先驱做了审视。得出以下结论:宝藏寂是他空见的印度先驱,但是这个结论并不能通过Brunnh lzl的论证达成。Brunnh lzl的论证体系存在缺陷,论证过程中也存在对于宝藏寂作品的片面理解。
人民大学沈卫荣教授围绕笃布巴《总释教门祷祝》进行了发言。他就《大乘要道密集》中的《总释教门祷祝》汉译本做了介绍。指出该文献译成于1393年。同时指出该文献的存在表明汉地当时在接受藏传佛教时并非只是热衷于其中的密教成分。
维也纳大学克劳斯-迪特 马特斯教授就瑜伽行派诠释学:藏地他空建构的印度原型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月称特别批判了瑜伽行派所作的关于虚无的遍计和实在的依他之间的区分。对于月称而言,能知的主体并不享有实在的依他起所拥有的特权,能知的主体和所知的客体二者均为遍计执,同时也是依他起。文中还指出多罗那他在《他空心髓》中得出了与月称相同的结论:依他起最终应归于遍计执。文中还指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多数持他空见者接受月称的中观思想并为其辩护,他们认为月称的中观思想支持自己的诠释学。这两个事实提醒我们要重新评估月称的思想体系:通过超越对世间的彻底否定,它实际上导向了对佛智的肯定,而这无有对境的佛智才是上述否定的终极目的。
维也纳大学的马尔提娜·德拉齐克博士就工珠·洛追他耶(1813-1899)眼中的他空见问题进行了发言。她指出:工珠·洛追他耶笃信并倡导不分教派的思想,秉承这一宗旨,他对藏传佛教中各种他空思潮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认为“他空中观见因产生的环境不同而略有差异”,正是这一观点使他能够将让迥多吉、朵波巴、隆钦巴、确扎嘉措、释迦确登、多罗那他和司徒·丹贝宁协一视同仁地称许为持他空见者。之后马尔提娜·德拉齐克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工珠与其他学者在他空中的不同观点。
六、宗教一组
宗教一组共有9人进行了小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尕藏加研究员围绕《俱舍论》在藏传承及其义理进行了发言。尕藏加研究员指出《俱舍论》的理论建构建立在八品(gnasbrgyad)之上,其内涵思想在于阐述“四圣谛”的理论体系,而“四圣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尕藏加最后得出结论:《俱舍论》是一部从小乘佛教过渡到大乘佛教阶段并在其中发挥桥梁作用的经论。从藏传佛教的立场看,《俱舍论》是一部以小乘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大乘佛教经论
日本龙谷大学龟山隆彦博士就《真实摄经》所载释迦牟尼成道问题进行了发言。龟山隆彦博士对《真实摄经》所载的释迦牟尼成道的密宗说法进行了详细阐释。他指出这种说法在日本密宗和西藏密宗中经常被引用,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其独特的密宗观,这是日本密宗和西藏密宗的相似处之一。龟山隆彦博士在发言中对比了安然和空海两位高僧对释迦牟尼成道的理解,并指出这两位看似毫无关联的僧人的理解具有的相似之处。
哈佛大学范德康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外国人和外国信仰交往的一些藏文记录。范德康教授就西藏知识分子记录的在几个世纪中除了印度佛教以外遇见的其他宗教传统,以及他们各种反应进行了不完整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根泉讲师围绕五世达赖喇嘛的一部蒙译传记进行了发言。根泉讲师对收录在清朝果亲王允礼的藏书中所收录的一部五世达赖喇嘛的著作《密印授记请问经》,对其翻译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照《五世达赖喇嘛传》进行了内容研究。
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金雷副研究员围绕哲布尊丹巴转世问题进行了发言。他从哲布尊丹巴是否去过蒙古、他是否被两大活佛认定为多罗那他的转世、是谁认定了他的转世等这三个方面考证了哲布尊丹巴是多罗那他转世的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指出其不合理的疑点。
列那菲特洛娃围绕苯教、腾格里教和米特拉教的关系进行了发言。她从太阳舞这一三种宗教共有的舞蹈原型的分析入手,讨论了苯教、腾格里教和米拉特教这三种宗教的关系。发言的内容是从其同名论文中摘录的一段。她请一位外蒙古女性学者代为发言。
台北政治大学张昆晟博士分析了丹巴泽仁在位时期德格家族与萨迦派哦派的关系。张昆晟博士从萨迦昆氏家族的转变、哦巴支派的兴起、德格王丹巴泽仁即位前后的德格家族以及与德格家族密切联系的哦巴高僧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宗教的神圣权利与世俗权力的协调方式。
荷兰莱顿大学李婵娜博士研究了敦煌文书中的《贤愚经》写本。她结合大藏经对堪并整理了ITJ.217和ITJ.218的文本内容,认为其中包含着藏汉佛教交流的线索。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魏文副研究员围绕滂汀巴昆仲与上乐教法在西夏地区的早期宏传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论述了滂汀巴昆仲在印藏佛教上乐教法传承中的重要核心地位,在后弘期初期无上瑜伽密续从东印度及尼泊尔传入西藏乃至西夏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
七、宗教(二)组
宗教(二)组共有8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演讲。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次旦顿珠教授讲述了对流动穆斯林的关注和研究,他通过调查西藏流动穆斯林人口数量与结构、来源和去向,流动心理和动机,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和其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与藏族文化融洽程度等内容,掌握西藏穆斯林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为科学管理、民族融合和和谐共处提供了建设性、理论性的建议。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德吉卓玛研究员发言的内容是吐蕃佛教戒律。她指出第一批剃度出家的吐蕃本土人是吐蕃第一批僧众,也是藏传佛教史上最早剃度受戒步入佛门修学佛法的弟子,他们的受戒出家不仅开辟了吐蕃佛教戒律之先河,而且标志着佛教戒律从此在吐蕃流转传承。
喇嘛刚坚世界和平基金会的岗坚活佛主要讲述了我们的精神遗产对和平文化发展的贡献。他认为藏族文化流传到现在,是因为其根植于佛教的教义和深刻的灵性。当今世界人们需要学习古老智慧,创造物质和精神并驾齐驱的平衡社会。所有传统文化,特别是藏族传统文化都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所以,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包括知识和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鲜活的智慧,因为智慧才是真正帮助人们减少烦恼,获得和平的有力武器。
十世班禅大师因明佛学院的拓然巴阿旺乔智发言的内容是藏传因明学的内在价值。他介绍了因明学的概况,并指出在当今社会,藏传因明学的核心价值——量学,已经超越了宗教文化层面,而从基本人性的层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杜永彬研究员围绕世俗化与现代化——当代藏传佛教的新态势和新趋势问题进行了发言。他在对当代藏传佛教的传播、变化和影响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当代藏传佛教发展态势的三大特点并探讨了当代藏传佛教世俗化、现代化及本地化的发展趋势。最后他得出了当代藏传佛教的新态势和新趋势就是在适应世俗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走向世俗化和现代化的结论。
台湾中华科技大学通识研究中心罗中展教授发言的题目从唐卡图像中读到的度母。他指出在藏族的宗教艺术中,唐卡是最引人入胜的作品。唐卡中常见的度母并不见于汉传佛教中,但是和汉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形象相较,却有若干相似之处,罗中展教授通过直观的图像途径,探讨了藏族的度母崇拜,进而讨论了汉藏两族在面对观音菩萨化身的不同诠释及其所延伸的民族交流现象。
汉堡大学多吉旺久教授围绕绒宋巴的本体论深渊问题进行了发言。他提到:11世纪的藏传佛教学者和思想家绒宋·曲吉桑波曾不止一次谈论过“特殊大乘佛教教法”,对绒宋巴不同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他所谈论的“特殊大乘佛教教法”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没有形而上基础的理论。
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西热桑布研究员就西藏分治时期“邪教”问题进行了发言。西热桑布研究员指出,西藏分治时期是一个宗教盛行的时代,后来被佛教认定的“邪教”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通过对记载有许多西藏早起密宗仪轨与符号图案的古籍的分析基础上,西热桑布研究员认为这些文献记载了西藏分治时期由于宗教派别之争,使得有些教派被认为是邪教,并焚烧其文献等历史事件。这些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这一特殊时期的宗教文化起源、变化和发展提供了原始的实物见证。
八、古代史组
古代史组共有7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发言。
西藏大学图书馆阿贵副研究馆员就洛扎县两处吐蕃摩崖石刻德邦历史背景及杰堆古墓主人身份等问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石刻中的历史人物即德麦第乌迥,是吐蕃牟尼赞普(797-798 在位)时期的三大家臣之一。石刻内容主要讲述德麦第乌迥因协助次邦氏毒杀赞普(牟尼),辅佐幼子赤德松赞(798-815 )上位有功,故死后赞普加以厚葬,并命洛扎东岱(千户组织)负责守护、修缮其家族墓地。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次旦扎西教授就恰洛译师曲杰贝的生卒年代、赴印度留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及回藏后弘扬佛法等内容进行了发言。他指出恰洛译师曲杰贝生于公元1198年,诞生地为隆子县。并详细介绍了他赴印度留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及回藏后弘扬佛法的事迹。
台北市立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耿振华教授围绕唐初边疆政策对吐蕃及吐谷浑王朝兴衰的影响进行了发言。他指出唐初的对外政策受到传统政治、国际情势及大臣御边思想的影响,但主要仍出于帝王人格特质的判断与个人意志的抉择,而最终目的在于实践以唐为最高统治者的对外关系。
西藏社会科学院达琼副研究员围绕吐蕃噶氏家族发源地考证问题进行了发言。达琼副研究员指出,经考证噶氏家族发源地位于堆龙县加姆乡让巴沟里,这只是初步研究结论。
鲁宾博物馆杜凯鹤博士发言的题目是德衮布玛哈嘎拉寺庙与元朝中央政府的介入问题。他指出元代胆巴帝师(追认)生前奉帝师八思巴之命参与修建供奉玛哈嘎拉的寺院,这些寺院由忽必烈及其子孙资助,这些均已不存。位于川西甘孜的德衮布寺(存世)是在蒙元皇室资助的胆巴负责修建。本寺同样供奉玛哈嘎拉。作者还讨论了该寺的修建年代及修建者问题。提出帝师八思巴和忽必烈是否直接参与了该寺的修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格桑达尔基研究员就18世纪蒙古高僧松巴益西班觉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发言。他简单介绍了益西班觉的出生及家世,包括他赴藏学习的情况,获得“林色噶居”学位。松巴堪布前后三次进京,四赴五台山,期间担任过雍和宫堪布,觐见了乾隆皇帝、章嘉活佛、七世达赖喇嘛等政教首领。还介绍了他的著述。最后讲述了他1788年圆寂在青海佑宁寺。
日本大谷大学康噶·楚称格桑教授围绕赞普松赞干布与佛教问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一些古代文献常常把松赞干布与赤松德赞混为一谈,把赤松德赞的在佛教上的功绩说成松赞干布的。作者先依据敦煌文献细分了这两位赞普,然后指出松赞干布并没有把发扬佛教的事务放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