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1 >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 评论解读

【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

2021-08-27 中国西藏网

  中华泱泱,乾坤朗朗。华夏子孙,血脉传承。

  精忠报国,民族精魂。永志不忘,其情可证。

  何以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求索与追问,也是上古以降德贤智人终其一生追寻的答案。

  从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到宝墩文化、卡若文化……从浙江良渚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到陕西石峁古城,文明的息壤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星罗棋布的考古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几千年来,勤劳质朴、崇礼亲仁的农耕文明,热烈奔放、勇猛刚健的草原文明,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海洋文明,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多元聚为一体,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

  近代中国,面对列强侵略、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百年来,投身革命的邓恩铭、张伯简、向警予,抗日救国的蒙汉民族抗日联合会、“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解放战争中的内蒙古骑兵部队,致电中央“速发义师,解放西藏”的十世班禅,“草原上最美的额吉”都贵玛,“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代接力戍边的“帕米尔雄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各民族解放纳入中华民族解放全局,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分别于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适时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2018年,“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如今,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地区累计减贫3000多万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溯中华民族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团结奋斗铸就历史,也必将以团结奋斗创造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中国西藏网 文/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