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专题2021 >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 全国支援

为了西藏人民的健康福祉

2021-05-10 西藏日报

  为破解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瓶颈,尤其是“1+7”医院(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7地市人民医院)的发展难题,2015年8月,中组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人民生命健康角度出发,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因时因势启动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提出了在坚持一个省市负责援建一所地市医院的基础上,实行7省市93家医院对口帮扶西藏自治区“1+7”医院的具体工作思路。

  “医疗援藏人才进藏以来,从最初的你做我看、你做我帮,发展到现在的我做你看、我做你放心,直接反映的是本地技术的突破,背后是援藏老师多年来的付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医生米玛说。

  搭建桥梁,“输血”变“造血”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是实现西藏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格桑玉珍表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启动以来,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对口支援省市把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选最好的医院、建最好的团队、派最好的医生,5年共计选派1048名专家,最大限度支援西藏“1+7”医院,全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帮扶实现74个县区全覆盖。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0.15%,全区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进步幅度全国领先。

  5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重点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科室强化、能力整合等方面出诊断、下方子,大刀阔斧实施“以院包科”“师带徒”等工作举措,实现了“单兵突击”到“集团作战”,将“输血供氧”提升为“造血制氧”,进一步将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理念带进西藏、带进医院,全方位提升了西藏自治区“1+7”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和能力,架起了西藏“1+7”医院与内地医院共同建设发展的纽带桥梁,全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就。

  创新形式,攻坚克难

  “以院包科”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最有亮点的创新工作举措。5年来,全国93家支援医院选派管理经验丰富、医疗技术精湛的人员担任“1+7”医院院领导、重点科室主任等职务,并结合全区疾病谱,重点建设心血管内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等119个具有高原特色、符合群众就医需求的科室,解决了一大批大中病在藏同质化诊疗难题。

  同时,“组团式”援藏专家充分发挥“包科”医院的资源、技术优势,“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169项到受援医院,共同攻关技术难题1742个,带领本地人员联合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并成功立项275项,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1718项,实现医教研管步履趋同。支持成立45个临床医学诊疗中心并建立远程诊疗,实现了西藏自治区诊疗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

  积极传帮带,培养本地人才

  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5年来,援藏医疗专家传帮带“1+7”医院877个医疗团队,培养本地医务人员3532名,培育本院医疗骨干2027名,辐射带动县级医院医疗骨干2365名,帮助1178人晋升职级职称。积极选派1638名本地医务人员和新入职医生到对口支援医院跟岗培训、进修业务,选派23名行政工作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挂职锻炼,助力医疗机构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

  山南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医生次仁伦珠见证了医疗人才“组团式”工作开展后,该院告别大内科、大外科的历史。“援藏老师以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带领大家开展先进的骨外科手术,我院骨科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明显进步。”他说。

  借助“组团式”援藏工作力量,西藏“1+7”医院危急重症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医院骨干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壮大,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那曲市人民医院先后建成“三甲”综合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也创建成“三乙”综合医院,一张覆盖全区七市地的医疗救治网络正在逐步绘制。

  2020年7月公布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显示,西藏已实现近400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就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