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学习在高原 > 理论前沿

产业减贫合作是区域“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2-11-09 中国西藏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日前,在乐山师范学院举办的“跨喜马拉雅地区产业减贫合作”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就如何在本地区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交流。    

  来自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1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热切期盼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经济快速发展能迅速惠及跨喜马拉雅地区,带动整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同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的脱贫经验,并与中国全面深化产业减贫合作。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产业减贫合作是实现区域“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跨喜马拉雅地区的10个国家,包括南亚8国及中国、缅甸。这10个国家的人口加起来约33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10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非常贫穷,但同时也是当前亚洲乃至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如果跨喜马拉雅地区产业减贫合作取得成功,将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向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当前,有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过去缅甸、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国希望中国提供项目和资金援助,中国帮助这些国家修建公路,援建医院、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现在,这些国家更希望从中国获得技术,更希望中国转移产业,开展企业间合作,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自力更生能力。

  当前,有关跨喜马拉雅地区产业减贫合作的论文、方案、建议、观点很多,从宏观视野观察,要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减贫合作、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一是冷战思维。某些地区势力总是以冷战思维考量中国所提倡的地区互联互通。如果不摒弃这种思维,地区产业减贫合作就难以开展。受此这种陈旧思维影响,中印尼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步履维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有关国家启动双边合作,共商共建中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构想,经过数年努力,已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目前,中尼双方正在商讨和推进铁路建设,各方都给予了高度关注。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对尼泊尔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整个跨喜马拉雅地区的产业减贫合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尼铁路可以把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连接到一起,组成南亚和东南亚的铁路网,从而实现整个地区铁路的互联互通,能够有力推动整个地区的和平发展。

  中国和尼泊尔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长期以来,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严重受制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如果中尼铁路建成,再建设几条高等级双向双车道公路,并根据需要逐渐增加航班,就可以形成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为中尼特别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之间的全面经贸合作奠定基础,双赢效果十分显著。例如,中尼合作在尼泊尔南部广阔的平原地区发展现代化农业,尼泊尔的农产品就可以大量出口中国西藏自治区;中尼合作在尼泊尔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不但可以满足尼泊尔对各种工业品的需求,将来还可以通过中尼铁路及中国的港口出口到世界市场,尼泊尔经济必将实现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也将由此脱贫致富。

  第二是保护主义。在跨喜马拉雅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区势力的保护主义。例如,印度基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考虑,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印度外长苏杰生最近坦言,“当今世界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崛起,在同一时段内,中国的崛起更加迅速、显著。”而中国的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搞保护主义。

  当前,中国已经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成就。而在跨喜马拉雅地区,除中国外,其他9个国家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贫困人口占各国总人口的比例高达25%至44%,并且,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各国增加了大批贫困人口。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释放了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的明确信号。配合中国资金、技术、产业三大优势,通过产业合作,带动整个跨喜马拉雅地区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脱贫致富,前景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先行先试项目,也是新时代中巴合作的标志性工程。能源领域是中巴经济走廊投入最大、进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不仅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清洁、稳定、优质的能源,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巴基斯坦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批能源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人才,得到巴基斯坦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接下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更加聚焦产业、农业、数字经济和社会民生领域,经济特区和技术特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必将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性工程,更好地造福两国乃至跨喜马拉雅地区人民。

  推进跨喜马拉雅地区产业减贫合作大有可为,能否取得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是引领。该地区有两大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一是中国,二是印度。在推动整个地区的产业减贫合作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印两大新兴经济体能否发挥好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第二是借鉴。2020年底,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的减贫成就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以及跨喜马拉雅地区贫困人口的版图,大大加快了地区乃至全球减贫进程。中国的减贫经验可以为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三是开放。跨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国家有大有小,国力有强有弱,但应该都是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应该充分相互开放,密切产业减贫合作。

  第四是诚意。所有跨喜马拉雅地区国家,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数十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这些年,部分国家不时给投资当地市场的中国企业制造麻烦,试图摆脱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但事实上双方的贸易额却在不断创新高。这充分说明,市场是决定性因素。

  跨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历史遭遇相似,经济社会发展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阶段,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理应真诚相待,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弥合分歧,扩大合作领域,也只有通过真诚的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成锡忠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国别区域研究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乐山师范学院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研究员,原驻印度、巴基斯坦副武官,驻尼泊尔国防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