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坚强领导是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的根本保障。
一
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传统和优势。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历史进入了新纪元,西藏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得以始创。至1966年,社科界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市进行积极的社会历史调查,在历史、社会、语言、宗教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资料。文物管理委员会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1966年至1976年,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续开展调查研究,保护了大量珍贵史料和文物。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机构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逐步得以确立,并产出了大量优秀研究成果;各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逐步完善,渐趋形成专业设置合理、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央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研究机构水平大幅度提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布局更加完善和科学,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藏族文学、民俗学、艺术学、考古学、方志学、边疆学、南亚研究等方面形成体系和研究优势。
1、学术机构充实完备
“十八军政策研究室”成立于1950年2月28日,这是现代西藏最早的社科工作机构。1958年,西藏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西藏民族大学前身西藏公学成立。196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创建。1965年,西藏师范学校成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征程。1978年,国务院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1985年8月5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藏学研究机构和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同年,西藏大学正式定名挂牌。2011年5月26日,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2013年4月,“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为西藏自治区“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培育和建设项目,开启西藏高校智库建设新阶段,并逐步已经形成几十个各类智库、基地与平台的智库体系。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成立,是西藏区内成立的首家民间智库机构。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断健全,形成了社科院、各级党校、各类高等学校以及党政机关中的研究机构、社科类学术社团等较为完备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体系。
2、管理制度形成体系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助并负责本单位的科研规划和管理工作。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关发展社会科学的方针政策,制订科研规划、科研计划,实施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科研档案管理,进行科研统计,组织成果鉴定及奖励等多项内容。符合社科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科研人员自主权不断扩大,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学科与学术体系取得进展
不断巩固优势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加强冷门“绝学”研究,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西藏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总数达到3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达到2家。
学术评价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设立了省级的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形成学术共享的信息专报平台,打造全方位智库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工作形成机制,全国性高层次藏学论坛“藏秦·喜马拉雅论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建成了“藏秦讲堂”等国内知名学术讲堂。
4、人才队伍建设成绩卓然
发现、培养、集聚了一批学术名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他们成为西藏高等学校、社会科学院、政府研究部门以及党校和民间研究机构的主要建设力量。
持续推进职称评聘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提供优势平台。西藏大学实施了“珠峰学者”“人才”计划,西藏民族大学实施了“藏·秦喜马拉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在各行各业中涌现了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创新型、应用型建设人才。
5、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大量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落户西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项目立项率连续保持在全国前列。大批成果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国家民委优秀成果奖、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得表彰。
咨政成果丰硕。数十个智库平台积极推进调查研究,把学术成果积极转化为咨政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在南亚大通道建设、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十三对关系”“十大工程”“七大产业”、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成绩显著。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西藏哲学社会科学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西藏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坚持和加强党对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全面领导。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什么纯粹的“价值中立”和“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长期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西藏一切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成就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要始终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认真、深入地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全领域。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中国伟大实践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滚滚历史洪流不可逆转的必然结果,也深刻体现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本质规定性。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方向,就会脱离人民群众,脱离西藏实际,就无法有效回答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引领,必须不断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产出更多更好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成果。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人民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其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
做研究必须走入人民群众中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哲学社会科学脱离了人民群众,脱离了祖国大地,必将成为空中楼阁。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研究好和解答好西藏各界群众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优质的学术研究回应他们的关注。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把学问做到各族群众的心坎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关注人民需求,全心全意、踏踏实实做人民需要的学问。
4.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要全过程贯穿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之中。
西藏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立场,毫不动摇地深刻揭露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妄图复辟旧制度的图谋,坚决果断地与西方反华势力、达赖分裂集团开展斗争,捍卫祖国统一。
5.大力培养“勇担当、善作为”的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第一资源。
在党中央关心和支持下,西藏已经成长出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科学研究人才,为西藏学术事业、文化事业与社会建设事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中青年人才要学习和继承“老西藏精神”,不断淬炼思想,提升政治本领、实践本领、专业本领,成为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在西藏社会科学界中进一步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中国西藏网 特约撰稿/赵国栋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