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理论

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建设工程

2025-09-24 青海日报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占据首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工作围绕“以人为本”核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与教育改革创新。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此为遵循,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数字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栋梁之材。

  新时代立德树人建设的既有经验总结

  立足学情,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新时代立德树人建设始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一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始终把握人的整体性。马克思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立德树人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全方位的过程,通过多学科融合、多学段贯通、多主体融通的方式沟通全方位育人资源,搭建全员育人桥梁,构建全过程育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育特点、认知方式不同,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才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路人。近年来,教师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等,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增强主动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认可,对人的潜能与智慧的坚定信赖。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基本遵循,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一是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教育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价值素养、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逐步成熟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立德”强调德育为先,用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则坚持以人为本,用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让学生具备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能力。

  聚焦育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于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引发育人理念、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等综合变革。一是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不断变革,推动“五育”发展理念贯通,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实现育人价值最大化。首先,解除成绩对学生的束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察其德行和综合素养,培育有道德情感、思想基础、政治素养的时代新人。其次,通过实施多维度的教学内容,体验丰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二是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改革激发活力,深入挖掘课程的价值属性,彰显育人使命。以更加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为基础,搭配更灵活创新的教学路径,结合更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让教育的过程既有广度与温度,又有精度与效度。充分聚焦育人核心,关注课程对人格品质、思维方式、情感认知等的锻造,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建设工程的实践进路

  完善课程育人,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五育融合”,首先要在育人目标上确保“同向”。“五育”指向“如何融通”以及如何提升“育人质量”基本目标,发展定位和核心任务明确。“五育”唯有在目标上协同一致、同频发力,在内容上相互衔接、融合共进,以德行的根基促进认知的提升,以美育的滋养强健体魄,以劳育贯通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整全”之人。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中确保“同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在于让“五育”实现目标同频、功能贯通、协同发力,因此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与学习内容边界,发挥“五育”各自优势,在课程教学中突破单一化的育人走向,强化“五育”的协同效应。

  强化社会育人,促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教育是促进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稻期”,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就是要用更具亲和力的手段、更加针对性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校园逐步走向社会,提升社会适应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做中学,在学中悟。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深化认知、积极践履。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校外研学旅行、科技探索等活动,让学生拓宽眼界和视野,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提升数字育人,创新立德树人新形态。数字技术的精准运用,为在教学中了解学生基础、跟踪学生动态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一方面,借助学习平台、智能终端等工具,教师可以清晰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短板、兴趣特长与思想动态,从而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基于学情数据精准施策,能让立德树人更贴近学生需求。针对监测结果,可利用数字技术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分层教学方案。这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精准教学,不仅能让知识传递更高效,更能让德育内涵精准触达学生内心,助力立德树人工程落到实处。

  〔作者:徐宇,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陈科奇,四川美术学院辅导员。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研究”(编号:22SKSZ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