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理论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25-09-03 青海日报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信息浪潮奔涌激荡的当今时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群体中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发生率呈上升态势。与此同时,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乐观精神与集体主义情怀,恰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源头活水,照亮青年心灵成长之路。

  价值意蕴:红色文化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富矿

  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健全人格的深层能量。

  其一,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展现出的百折不挠、视死如归,是应对挫折的生动教材。长征途中的“风雨侵衣骨更硬”、渣滓洞中的“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这些超越个体苦难的坚韧,为身处学业、人际、就业等多重压力下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点。这种历史情境中的抗逆力示范,远胜抽象说教,能有效引导学生正视压力,锤炼在逆境中保持心理健康稳定的核心能力。

  其二,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为青年学子在多元思潮激荡中提供价值坐标系。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隐姓埋名投身国防事业的科学家群体,其精神内核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超越升华。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对抗价值虚无与理想迷失,帮助学生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正确的个人坐标,建立稳固的价值认同感与生命意义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根基。

  其三,红色文化资源中饱含对人民的深情、对同志的挚爱、对事业的激情,生动诠释了健康人际关系的真谛。军民鱼水情、战友生死谊等情感纽带,可引导学生体悟这种深沉、纯粹、建设性的情感联结,有助于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社交疏离等现代心理问题,促进共情能力、感恩心态与集体归属感的培养,为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力量源泉。

  现实境况: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挑战

  尽管价值巨大,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多重挑战。

  其一,存在表层化与形式化倾向。部分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为组织参观革命遗址、观看红色影片或举办歌咏比赛。这些活动虽有必要,但若缺少与心理教育目标的精准对接、深度体验中的有效引导与反思升华,容易成为“走过场”。如果学生未能深刻体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情感未被充分触动,认知未能有效重构,会导致教育效果流于表面。

  其二,专业解读与转化能力不足。目前,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思政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深度存在局限,将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内容的能力欠缺。红色故事如何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具体心理困扰(如学业焦虑、社交恐惧、生涯迷茫)建立有效连接?红色精神如何转化为提升心理韧性、改善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这些亟需跨学科的专业研究与系统培训支持。

  其三,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缺位。高校内部负责红色文化教育的部门(如宣传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尚存在各自行动状况,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规划与资源共享机制。目标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未能充分共享,活动未能有机融合,往往容易导致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实践路径: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破解困境,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有效、可持续融合,需构建系统性实践路径。

  其一,深化内涵挖掘与学理支撑。鼓励高校联合党史党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力量,设立专项研究课题,系统研究红色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的核心心理特质(如韧性、希望、意义感、亲社会性等)及其形成、作用机制。基于研究成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编写将红色故事、人物事迹与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积极关系构建)深度融合的案例集、教学指南、音像资料等。例如,通过分析焦裕禄面对病痛时的乐观坚韧,讲授积极应对策略;通过“半条被子”的故事探讨人际信任与支持的建立。对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他们解读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意蕴、设计融合课程与活动、进行有效心理引导的专业能力。

  其二,创新教育载体与体验模式。利用VR/AR技术打造红色历史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融入心理成长元素的剧本杀、情景剧,让学生在“重走长征路”虚拟体验中感受极限压力下的意志考验,在“地下工作”角色扮演中体验忠诚与信任的心理张力。围绕特定主题(如“挫折中的光芒——从红色人物看逆境成长”“信仰的力量与意义追寻”),设计结构化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深度对话、艺术表达(绘画、戏剧)、团体反思等形式,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与个人体验连接,实现认知重构与情感升华。开展“红色家书朗读与心理分享”“与(虚拟)革命先辈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的书信、日记中汲取情感力量,并通过书写、讲述个人故事,反思自身困境,寻找内在力量,实现叙事重构式疗愈。

  其三,健全协同机制与资源保障。建立校级融合领导机制,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宣传部、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融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资源统筹与督导评估。打造跨学科育人团队,组建由党史专家、思政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共同参与的融合教育项目团队,共同设计课程、开发活动、提供指导。建设共享资源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红色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汇集优质课程、活动方案、研究文献、数字展馆链接等,供师生便捷取用。

  其四,构建科学评估与反馈体系。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效果评估工具,设计科学量表与质性访谈提纲,定期评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如心理韧性、意义感、希望水平、亲社会态度等)的提升效果。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线上平台互动等方式,持续收集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感受与改进建议,作为优化内容与形式的重要依据。强化成果应用与推广,及时总结提炼有效模式与成功案例,在校内外进行推广交流,形成示范效应,推动融合教育实践不断深化。

  总之,将红色基因深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务实之举,更是塑造青年一代精神脊梁、筑牢国家未来心理防线的战略选择。唯有深刻理解其价值,直面挑战,系统构建起学理支撑坚实、形式载体创新、协同机制健全、评估反馈科学的实践路径,方能让历史回响真正叩击青年学子心灵,让信仰力量切实转化为心理韧性,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青年学子心中澎湃奔涌,最终培育出心灵丰盈、人格挺拔、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三峡学院分中心。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规划一般课题:“Z世代大学生AI社交的样态解析与教育适配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K25YG2120018;重庆市万州区2025年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家校社协同推进万州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ZKT202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