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生动实践,新时代的朋辈互助已从简单的学业帮扶,升级为涵盖价值引领、能力锻造、情感联结等更宽泛领域的成长共同体建设。当同龄人之间的经验分享突破单向输出的局限,当知识传递与情感支持形成温暖闭环,这种“双向奔赴”式的成长互助,不仅重塑学生学习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与确信。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主观判断与信心,让朋辈互助更精准触达高校学子成长需求,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多元路径,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意义重大。
构建多层次互助体系,织密朋辈互助网络
构建多层次互助体系,形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其一,可组建跨学科互助联盟,由辅导员牵头梳理各学院特色资源并明确专人对接,让学生根据项目需求跨学科组队合作,打破知识边界。其二,可按成长阶段打造“全周期成长护航圈”,每个圈层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及辅导员共同担任“领航员”,定期针对各圈层高频问题(如社交焦虑、科研瓶颈等),组织朋辈通过案例拆解、方案共讨及实践验证三步法,推动朋辈互助从零散答疑升级为系统帮扶。其三,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助社群。可搭建“云互助”平台,引入数字技术智能整合课程笔记、错题解析、经验视频等资源,特设板块支持学生随时提问、朋辈即时解答,构建“24小时不落幕”的知识共享圈。同时,固定开展“围炉夜谈”“技能挑战赛”等轻互动活动,强化朋辈互助情感联结,为提升自我效能感注入情感动力。
强化榜样示范效应,激活内生动力源泉
榜样的力量,不在于遥不可及的光环,而在于真实可感的成长轨迹与可借鉴的奋斗路径。提升朋辈榜样示范效果,需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让受帮扶的学生在观察、模仿与互动中自然形成“我亦能行”的自我认同,进而激发内生动力。其一,可为朋辈榜样建立立体化成长档案,完整记录其低谷期状态、心理反思与关键性决策,以此展现“从平凡到优秀”的蜕变历程。这可破除榜样的“完美滤镜”,传递“优秀是可积累的过程”成长理念。具体可开展“成长印记”活动,鼓励朋辈榜样分享刚入学时的困惑记录、备考期间的错题集、竞赛失利后的复盘报告等真实素材,供大家从中探寻优秀秘诀。其二,可定期组织朋辈榜样开展跨界对话,让不同领域的朋辈分享应对挑战的思考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参照中找到适配自身的成长路径,发现自身优势与榜样特质的连接点。比如,将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在市场调研中形成的思想认知,迁移至考研专业选择决策中,呈现相关院校学科优势与就业前景价值,为学生充分思考和完善抉择提供有效参考,使看似不相关的经验产生跨界碰撞火花。
完善激励与反馈机制,提升互助实践效能
其一,实施阶梯式激励策略。可通过精准量化与情感认同双重加持,让每一分付出都被看见,每一点成长都被肯定,持续激发朋辈的参与热情。具体可针对不同参与阶段和贡献程度,设计分层递进式激励方案。对初次参与的学生,给予强烈仪式感,强化其参与的正向体验,由此形成付出、认可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为持久推进朋辈互助提供动能。其二,建立动态反馈渠道。可设立“互助学分银行”,依托大数据分析,将朋辈互助活动的参与时长、贡献度、对象评分等数据量化转为第二课堂学分,并让学生将其直接兑换为技能培训、讲座门票等资源。可搭建互助反馈平台,鼓励受帮扶者定期上传成长轨迹,帮扶者则分享带教经验与感悟。在此基础上,每月筛选典型案例汇编《互助成长手记》,以“看得见的改变”“可复制的经验”让互助双方切实感受自身价值,受帮扶者在记录中见证成长,帮扶者在分享中收获自我认同,让双向成长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本文为2025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阶四联五融合:高职艺术赋能心理育人生态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5JP1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