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理论

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机制运行的四重逻辑

2025-08-28 青海日报

  高中阶段作为个体认知塑造与社会角色分化的关键阈限期,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关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更深刻影响社会公平再分配机制。推动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融通互认“立交桥”,已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个体多元发展的“中枢神经”。然而,目前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机制仍面临资源割裂、课程壁垒、认证不畅、质量失衡等问题。破解难题,需深刻把握高中阶段职普融通内在运行机制中的四重逻辑,即资源协同是基础底盘、课程共享是核心载体、学分互认是运行枢纽、质量保障是价值归宿。唯有四者协同发力,方能构建起高效、公平、可持续的职普融通生态。

  资源协同机制:职普融通多方共治的制度逻辑

  资源协同是制度根基,旨在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多部门在资源管理上协同不畅、彼此掣肘,势必影响职普融通的力度、深度和效度。针对教育行政部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因管理体制分治和政策碎片化而形成的“资源孤岛”,破局关键在于强化顶层设计。其一,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领导机制,统筹制定区域规划,避免制度真空;明确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权责清单,统筹规划区域学校布局与专业设置;推行“多规合一”。其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混合供给模式,探索资源联盟或共享中心。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导企业开放实训基地;推动普高与中职共建“融合课程包”及共享实验室;引入行业协会认证资源打造区域性共享中心,降低重复建设成本。其三,健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倾斜、绩效捆绑与社会声誉等激励适配机制,激发企业与优质普高的深度参与动力,设计物质与声誉双轮驱动模式:对模范企业实行“税收抵扣+专项补贴”;对普高实施“融通质量星级认证”,挂钩示范校评估。

  课程共享机制:职普融通多元共建的知识逻辑

  课程共享的核心在于打破“知识等级”藩篱。直面普高课程与中职课程间的结构性鸿沟及“重普轻职”的社会偏见,构建“基础+模块+拓展”融合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其一,整合知识结构,构建“基础+模块”课程体系。以普通文化课程夯实学科基础,以职业技能模块注入实践基因,形成“横向互联、纵向贯通”课程链。以一定比例设置高中班文化课与职业技能课,既保障学术深度,又通过模块化技能课程强化技术能力。其二,技术赋能,打造数字共享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打破资源时空边界,通过打造“智慧学校”和“名师课堂”,实现区域学校协同授课、课程回放、分层教学等功能,保障区域学校获取更多更好资源;开发“智能教材”数字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对接产业新技术并动态更新课程。其三,协同生态,深化产教研融合。课程共享需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根基,可成立“区域职业联合体”,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开发学科项目,并且联合学校实训实验室与企业车间,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循环;建立并推广“校企教研共同体”,由企业提出技术课题、普高提供学术支持、职校转化实践方案,在真实项目中实现知识整合。

  学分互认机制:职普融通多点共通的运行逻辑

  学分互认是保证学习路径畅通的运行枢纽,关键在于疏通“转换梗阻”经脉。针对因认定标准不一、转换规则缺失、信息平台壁垒及认证权威不足导致的学习成果转换与流动困境,必须建立区域性学分互认体系,制定统一的学分计算规则。其一,建立权威标准与组织保障。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普高、中职、行业专家组成的区域性学分认定与转换委员会,统一制定涵盖知识理解、技能操作、核心素养三维度的学习成果认定细则及量化标准,科学设定职普课程学分的转换系数。其二,打造智能互联的信息平台。建设区域性学分互认信息管理系统,强制接入区域内所有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统一数据接口与学分存储格式,实现学生跨校选课记录、课程大纲、考核成绩、技能证书等信息的实时归档、透明查询与在线互认申请,破除信息“孤岛”,支撑学分流转即时性与可追溯性。其三,设计标准化互认流程与规范高效透明的操作流程。涵盖学生申请、学校审查、区域性平台自动计算转换、委员会终审、结果公示与学分注入等环节,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时限,并建立申诉复核与第三方监测机制,保障学分互认公平与质量闭环。

  质量保障机制:职普融通多维共保的价值逻辑

  质量保障锚定价值航标,聚焦多维共保以提升育人成效。针对职普融通质量内涵模糊、评价主体单一、标准偏移等问题,需构建多维融合的质量标准体系。其一,健全“四位一体”评价机制,整合学校内部自评、专业机构外部评估、学生家长企业高校等利益相关者评议及政府督导评价管理,并强化评价结果的公示、预警、反馈、问责及资源配置挂钩,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其二,依托数字化平台动态监测课程互认、双师协同、资源效能等核心指标,实现可视化预警,构建职普融通过程性质量治理闭环;实施梯度干预,从自主整改到资源配置冻结再到强制托管,形成数据循证监测到刚性分级响应的运行监督体系,保障职普融通过程全链条可控与质量可持续改进。其三,实施“毕业生发展追踪评估”,联合高校、企业对升入应用型高校或直接就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潜力分析,反哺课程调整与标准优化。

  总之,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是涉及制度重构、知识重组、流程重构与价值重塑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构建资源协同、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及质量保障“四重”协同机制,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生态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追求,更是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回应。

  〔作者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国际比较视野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提升策略研究”(编号:AJA2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