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
一般来说,政绩就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以责任担当为驱动、以治理能力为支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所创造的综合公共价值。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政绩与民生,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民生的改善是政绩最有力的体现,政绩一旦脱离了民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党员、干部来说,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作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和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作秀”还是“做事”,“造势”还是“造福”,映照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无疑会贻误事业发展、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该干的事情干好、干到位、干出成绩,是党员、干部的本分,就是政绩。不该干的事情不干,则是原则、是底线。树立正确政绩观,既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回应,也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积极践行,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树立正确政绩观,锚定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航向。政绩观正确与否,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的干部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看作是“琐事”,喜欢标新立异,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损害了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错过了当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有的干部口口声声为了人民,虽然也建起和完善了一些民生设施,但决策缺乏科学论证,民生工程沦为政绩道具,让惠民工程沦为“面子工程”,折射出少数干部存在责任心缺失、政绩观错位的问题。作为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要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多听百姓“心里话”,多解群众“烦心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群众脸上的“笑容”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尺。
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民谋幸福。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践行群众观点,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坚持为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践行群众路线,就要以真心换真情,以实干赢民心,主动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社区街巷,把准民生难题,摸准民情民意,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使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百姓“幸福账单”。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仅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也要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让人民群众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打牢敢作善为抓落实、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基础。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党员、干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唯有锤炼过硬本领,才能把民生福祉的“施工图”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实景地”。党员、干部要筑牢思想根基,深刻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意蕴,在解决好“心”的问题、“能”的问题、“实”的问题中淬炼为民本领,增强为民造福的政治自觉。要锤炼实干作风,扑下身子沉入一线,针对老百姓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难题,以钉钉子精神啃下“硬骨头”,以精准思维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将困难挑战作为提升干事创业本领的“磨刀石”,将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效果作为学习进步的衡量标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时代洪流中,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以顺民心、厚民生为本,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才能答好民生考卷,让民生答卷饱含“烟火气”、充满“人情味”、传递“幸福感”,才会把政绩写在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