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前沿阵地。始终秉承文化育人理念,积极推动非遗音乐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不仅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集中体现,更是落实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通过非遗音乐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共鸣,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自觉践行文化传承使命,播撒非遗音乐传承创新的种子,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全面把握非遗音乐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传承创新的多重意义,探索非遗音乐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进路尤为重要。
构建非遗音乐文化智库
为系统推进非遗音乐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融合,高校应积极构建非遗音乐文化智库,以系统采录、整理汇编非遗音乐文化资源为目标,依托数字技术建构可视化、共享性、开放性的非遗音乐数据库,更好地服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非遗音乐文化智库在呈现非遗音乐文化本体形态的同时,能提供相关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文献典籍、艺术表演视频、代表作品等内容,为广大师生“知其表,解其理”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同时,聚焦非遗音乐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高校应构建涵盖“非遗音乐+学前教育专业”的名师讲坛、示范课程、专题资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科研资讯、师资培训等多模块内容,为推广和传播文化育人先进经验,切实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育人实效提供平台支持。
完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可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推进非遗音乐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深度互融,为培育高质量的文化传承者、弘扬者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可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所涉及的声乐课程和钢琴课程中渗透非遗音乐,增加非遗音乐在现有课程中的内容占比。例如,可在声乐课程中融入非遗戏曲音乐作品,如民歌类非遗歌曲《黄四姐》、地方特色非遗歌曲《龙船调》、传统彩调剧目《刘三姐》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亲人》等,引导学生在聆听、赏析、表演的过程中深刻领悟非遗音乐的独特魅力;可在钢琴课程中引入《茉莉花》《小河淌水》《走西口》等本土化、民族化的钢琴曲目,通过非遗音乐与西洋乐器的跨界融合,增进学生对非遗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积极开展与非遗音乐相关的特色选修课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非遗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传承与弘扬非遗音乐文化。例如,开设“非遗音乐鉴赏”“地方非遗音乐保护与传承”等音乐理论课,在应用类课程上可以设置非遗音乐表演教程、幼儿非遗音乐活动设计、幼儿非遗音乐游戏简化唱段等,培养学生成为非遗音乐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传承者、弘扬者。
组织开展音乐文化活动
文化传承视域下,非遗音乐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融合实践,应结合高校办学实际,积极拓宽音乐教育传播领域,从第一课堂教学延伸至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全领域、全方位的音乐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非遗音乐传承氛围,推动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中自觉提升文化认同和综合素养。“引进来”——让非遗音乐进校园。举办校园非遗音乐文化节、非遗音乐交流会、非遗音乐专题演出等活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邀请非遗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民间音乐人、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等,为学生开展非遗音乐系列知识讲座及融合性强的教学法讲座,为学生深入了解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创作意图、艺术特征以及应用教学提供支持;承办、主办与非遗音乐相关的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研讨会等,让学生及时了解与非遗音乐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成果等,助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科研水平、教学应用能力;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依托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开展非遗音乐专题报道,涵盖课程资源、育人成果、音乐元素、教学案例、活动动态等内容,为培育文化素养深厚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奠定基础。“走出去”——加强非遗音乐实践体验。组织开展艺术采风活动,让学生深入非遗音乐文化基地、场馆等,对非遗音乐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了解非遗音乐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活态传承等特点,增进学生对非遗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依托民俗文化庆典活动,组织学生与当地群众共同参与非遗音乐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不断增强传承发展非遗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