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典故作为文化基因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图谱和价值密码。在思政教育领域,中华典故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叙事单元,更是联通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文化中介。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深层次、系统化的中华典故赋能,可以激活思政课程的文化根脉,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内涵式跃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深层文化支撑。
承继文化基因,凸显中华典故赋能适切性
中华典故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源于其内在的文化根性与价值传导功能。这种耦合性体现在三个理论维度。
第一,哲学同构性。中华典故涵盖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思想精髓,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追求形成时空呼应。例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通性,为思政课提供了古今贯通的理论注脚。这种同构性使中华典故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天然纽带,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强化理论说服力。
第二,叙事同一性。中华典故通过具象化叙事激活集体记忆,形成文化认同“情感锚点”。“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苏武牧羊”的家国情怀等故事,将抽象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符号。这种叙事机制契合青年学生的认知心理,使价值观内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在情感共鸣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第三,教化协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要素可在中华典故中找到思想价值原型。例如,“爱国”对应“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敬业”呼应“鞠躬尽瘁”的坚守,此类呼应比比皆是。中华典故通过以文化人式涵化路径,使价值观教育超越教条式灌输,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塑造。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正是思政课程突破“空洞化”困境的关键所在。
创新赋能路径,构建三位一体理论模型
推动中华典故深度融入思政课程,需构建“价值传导—认知建构—情感认同”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实现文化资源向育人效能转化。
第一,推进价值传导。课程体系的重构逻辑应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分层分类、螺旋上升式中华典故课程体系:小学阶段选取《孔融让梨》等中华典故进行道德启蒙;中学阶段结合《史记》《资治通鉴》中的治国理政故事深化历史思维;大学阶段聚焦诸子经典中的哲学命题,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逻辑。这样的设计超越简单的“内容分级”,在基于认知发展规律的文化浸润过程,可使中华典故从“知识标签”升维为“价值基因”。
第二,推进认知建构。教学范式的机制转型应改变单向灌输传统模式,建立“原典阐释—现实观照”双向对话机制: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典籍原文,理解中华典故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新时代实践,揭示中华典故的当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的意义呈现。同时,运用虚拟仿真、情景剧演绎等技术手段,还原“稷下学宫”“岳阳楼记”等历史场景,在具身体验中促进“共情—反思—认同”认知跃升。这种教学转型的本质,是将中华典故从“教育素材”转化为“对话主体”,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
第三,推进情感认同。教师是中华典故赋能的关键执行者,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文化诠释者”。通过建立典故教学案例库、开展经典研读工作坊、组织文博单位考察等路径,提升教师“以典解理”的学术能力。高校与中小学、文化机构应共建协同育人联盟,推动中华典故资源的开发共享,使教师真正成为文化自信的引路人。
建立长效机制,支撑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典故赋能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需构建制度保障、资源支撑、评价引导三位一体长效机制。
第一,增强顶层设计协同。制度保障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需将中华典故教育纳入思政课建设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纲要。树立大思政课程意识,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指导机构,统筹中华典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避免内容脱节与重复建设。推动高校、中小学与文博机构建立协同育人联盟,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育人网络。
第二,强化数字平台功能。资源支撑方面,应依托数字技术打造“典故思政云平台”,整合典籍文献、历史影像、现代解读等资源,构建“原文—注释—案例—拓展”立体化数据库。开发智能化解码工具,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中华典故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关联,为教学提供“一站式”支持,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学习路径。
第三,创新素养导向路径。评价引导方面,要突破传统思政课“重知识、轻文化”的评价局限,建立“文化认知—价值认同—行为转化”多元评价体系。既考查学生对中华典故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关注他们对精神内核的理解深度;既评估课堂内的理论认知,也追踪课堂外的文化实践(如典故宣讲、精神践行)。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相融合,引导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
通过构建“价值传导—认知建构—情感认同”的理论模型与“制度—资源—评价”保障体系,可实现中华典故资源向育人效能的深度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是文化基因的现代性激活,更是思政教育从“知性教化”走向“价值生成”的范式变革。中华典故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为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源。当学生从“愚公移山”中读出不畏艰难的精神密码,在“天下为公”里领悟人类共同价值的真谛,中华文明的星河将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唯有在守正创新中深植文化根脉,思政课方能真正成为有魂有根的育人主阵地,培养出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担当的栋梁之材。
〔作者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