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归根到底是要让千千万万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只有推动广大农村产业美、生态美、人文美、生活美等基本要素美美与共,才能有效实现和美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调整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背景,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和“接二连三”发展方向,规划建设粮食作物、高原夏菜、优质牧草等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加速推动现代种养循环产业园、饲草产业园等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连线成片”“集群成链”的新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从田间地头到综超酒店的全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全面升级,让农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突出产业规模效应,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加快推进“甘味”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强化涉农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培育更多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把握市场信息,做大做强农村产业,持续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千万工程”经验注重将改造农村人居环境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要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要求,因地制宜推广经济适用、卫生达标、群众易于接受的卫生厕所模式,让“小厕所”改出“大民生”。要协同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健全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体系,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治理一体规划布局、建设施工、管护利用,推进垃圾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循序渐进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要务实推进农村绿化美化,有效发挥乡村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功能,在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之间寻求平衡,适地适绿开展国土绿化,妥善保护乡村的山水田园和林草植被,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整体水平。
创建和美社会风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县乡村约束与激励并重、责任和风险共担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村民自治消化内在矛盾,依托法律手段规范日常行为,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深入挖掘村规民约、家风家教、民俗传统等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坚持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宣传,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推广具有地方特质、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乡村旅游、康养研学、农事体验等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群众劳有所得、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聚焦普惠性民生建设,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优化投资、更新设备、提升建设技术含量与管护水平,集中力量办好农村农田水利、交通能源、供水管网、信息网络等惠民实事,有效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改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智慧乡村建设,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提高乡村物流网络供给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配置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度和群众获得感。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现实需要,形成政府、市场、集体、农民等多方力量共同服务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
作者为山丹县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