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 理论

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创新策略

2025-04-09 青海日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实施背景下,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人才发展需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单一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够灵活,导致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过于量化,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基础差异。因此,学校体育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框架,结合结构化知识技能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信息化手段等创新措施,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创新体育教学设计框架。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框架的构建,应着眼学生实际身体素质与发展需求,以教学目标为牵引,以课程改革为依托,系统性重构体育课堂教学框架体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一是重构核心目标,从“技能本位”走向“素养导向”。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多局限于运动技能掌握与体能提升,新框架需构建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三维目标体系。具体而言,从运动能力维度出发,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建立“基础体能+专项技能+运动认知”的复合能力培养机制。基础技能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每节课进行10分钟左右的基础体能训练,以激活学生身体运动机能。在此基础之上,学校体育课程可以将体育专项技能科学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也可通过可视化运动动画,更为直观地呈现运动技能动作要领,丰富学生的运动认知。从健康行为维度出发,体育课程主要应帮助学生解决在真实情境下的健康问题。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科学系统的急救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行实操演练,积累并提高急救知识和能力。从体育品德维度出发,主要是在课堂或者竞赛情境中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例如,在学校的体育赛事中开展“裁判轮岗制”,让每位学生都可在比赛中担任裁判,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规则意识。二是优化教学结构,构建“基础+拓展+融合”三级教学模块。在基础模块部分,体育课程要制定单元化的递进式教学训练。例如,在体操教学的单元设计上,教师可依据单元课时为学生设计链条式的递进学习模式,让学生从技能掌握、战术制定到实际运用进行连贯式学习。在拓展模块部分,学校可以采取选课制度,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融合模块部分,体育学科可以与其他学科合作,实现跨学科育人,从而提高育人成效。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一是实施分层教学机制,开展情境化教学。精准实施分层策略,需要评估学生的运动基础情况,为学生布置差异化的任务。例如,针对乒乓球发球教学,体育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运动基础进行分组,设基础组、提高组和进阶组,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体育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设定相关主题情境,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深入情境实际完成系列角色任务,并在任务中嵌入与主题相关的运动技能训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运动乐趣,从而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二是融入信息化技术,延伸场域开展体育教学。学校可以开展体育智慧课堂,将智能技术引入课堂中。例如,依靠智能手环等采集学生的运动数据,借助视觉传感器捕捉学生的运动动作,以此为据进行个性化数据分析,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运动分析报告,为教师针对性改进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数据。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运动情境,增强学生运动体验感。例如,利用VR滑雪模拟器解决场地限制,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场域让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学场景,而是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双线打卡制度,在校内运动之后,在家里通过运动打卡,完成每日“运动银行”存储。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专业俱乐部担任“见习教练”,或邀请运动员开展“冠军面对面”交流活动。

  创新体育教学生态体系。学校可以尝试突破传统体育课程“人-器械-场地”物理空间限制,构建“身体运动-生态认知-社会责任”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生态。一是开设生态化体育课程,改造校园生态运动空间。教师可以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开发自然运动项目,如河道桨板赛,加强体育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搭建绿化攀岩墙,让学生在攀岩的过程中嵌入植物标本,在运动的同时丰富学生认知。二是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学校可以将春游活动和体育课程相结合,设计春游运动护照,让学生在春游踏青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任务,如认识三种植物、搭建春游午餐帐篷等,并将任务完成成果纳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可以着眼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和运动行为,完善评估体系指标,将量化的数据与质性的分析相结合。例如,学校可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运动健康档案袋”,记录学生不同学期的运动健康报告,为体育教师动态掌握学生运动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杨光,单位:太原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工程学院。基金项目:2023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数字技术的高校体育专业定向人才培养实践;(项目编号:23083142200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