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品格与宽大胸怀。
中华文明因包容性而使百川汇于一流,多元融为一体。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看到少数民族在服饰上不同于中原民族的宽衣博带长袖,而是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更加灵活自如;在作战方式上不同于中原的兵车、长矛,而是采取骑兵、弓箭,作战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于是他不顾许多皇亲国戚的坚决反对,强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最终,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另外,1500余年前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时期,孝文帝不顾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学习更为先进的汉民族的制度、习俗、语言等,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政权得以更加稳定。这样的历史史实在我国比比皆是,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也因为这样的包容性,使我们的文明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
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突出的包容性。佛教传入西藏后,因为有了原始宗教本教的不断影响包容接纳,今天成为不同于任何宗教的、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藏医藏药,吸收借鉴中医中药、波斯医药等各地的医药成果和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医药和诊疗体系,享誉世界。今天迈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西藏,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更是无不受益于有着接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胸襟,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才使我们的文化始终得以不断繁荣发展,而不是被历史所淘汰。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只有继续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我们只有始终秉持宽广的文化胸怀,摒弃一切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落后态度,才能让中华文明不断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