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各殿门楣上的匾额为满、汉、藏、蒙古4种文字镌刻,其中汉文为乾隆所书。还有寺内的石碑,均为4种文字。
北京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乾隆九年(1744 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为寺院,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皇宫档案中,有一道关于改庙的上谕,对雍和宫改庙之缘起、寺院建制、师资和僧人的来源都作了明确的表述。
雍和宫改为寺院,七世达赖喇嘛闻后感戴欣喜。章嘉活佛带领众僧举行了三天三夜隆重的开光仪式,同时,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将皇室所藏部分历代所供佛像、佛塔、佛经等进行辨认,用蒙藏两种文字登记、标号、造册,呈进雍和宫。
同年,又集内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七部及汉藏地区的500名天资聪颖的年轻僧人,创建了学习五部大论的显、密扎仓,学习文化知识的五明扎仓和医学扎仓等四大经院,各扎仓的堪布(校长)由西藏大寺院选派。自此,雍和宫成为藏传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雍和宫改为寺院后,乾隆皇帝经常到雍和宫礼佛、巡视,西藏、蒙古进京的大德高僧们在那里讲经弘法。
乾隆皇帝将王府改为藏传佛教寺院,使雍和宫成为清皇室施政、信仰、交流的平台,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清代、民国年间,雍和宫成为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
在雍和宫的藏品中,许多都是16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雍和宫的珍贵礼品,至今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世达赖喇嘛从尼泊尔购得一棵巨大的白檀木,历经三载运至雍和宫,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施工,雕得18米高的弥勒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并于1990年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命清宫造办处制作了两个金瓶,一个送往西藏,供于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为西藏达赖、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灵童掣签确认所用;另一个供奉于雍和宫,为西藏以外各大活佛的转世灵童掣签确认所用。雍和宫金瓶先后共14次掣签确认了转世灵童。清代、民国年间,雍和宫成为藏传佛教在京城的活动中心,是藏蒙等地区高僧大德向往之地。
班禅、达赖与雍和宫
自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六世班禅、九世班禅以及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与雍和宫有着深深的渊源,他们爱国爱教、弘传佛法,在雍和宫留下了他们的史迹或文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传扬至今。
清代宫廷尊崇藏传佛教,尤以康熙和乾隆为最,他们在京城乃至各地为藏传佛教兴建寺院、礼敬高僧。康熙帝亲自册封了一世章嘉国师、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和五世达赖喇嘛,率先在宫廷设立中正殿念经处,兴建了玛哈噶喇庙、永慕寺、资福院等藏传佛教寺院。乾隆帝礼敬三世章嘉国师、六世班禅,在皇宫设立了慧曜楼、宝相楼、梵华楼等佛堂,又在北京和承德兴建了十余座藏传佛教寺院,促进了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与发展。
雍和宫的班禅楼、戒台楼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改建的。雍和宫珍藏着六世班禅银鎏金像、唐卡像、纸本墨拓唐卡像和六世班禅进献的《白伞盖经注》,七世达赖喇嘛为雍和宫送来的佛像、唐卡,九世班禅给雍和宫僧人的题词等。这些文物已经成为雍和宫史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雍和宫这座藏传佛教古寺,这座蒙藏佛教文化和清代皇家文化的艺术宝库,正以其宏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肃穆的宗教氛围、丰富的文物收藏展现于中外游人面前,传播着和睦、吉祥、友善与幸福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