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浙江省杭州灵隐寺对于佛教中国化的实践

2019-01-10 释光泉 中国民族报

  浙江省杭州灵隐寺自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创建以来,至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如今,灵隐寺秉承“慈悲、包容、感恩”的理念,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挖掘佛教经典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文明发展的内容,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和适应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践行着佛教中国化的理念,对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以“托钵行脚”体现佛教“慈悲”精神

  托钵行脚本为佛陀时代比丘僧团的生活方式。佛陀每逢食时,统诸弟子人间乞食,不择净秽贵贱,平等行化。其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藉助托钵行脚因缘,给予众生布施、种福田的机会。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托钵行脚这一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与中国的国情及文化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在中国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僧人乞食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其次,随着僧团的不断扩大、寺院偏远,托钵乞食存在困难。因此,自“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后,中国僧团正式开启了“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

  在杭州灵隐寺,托钵行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僧团优良传统,弘扬佛教慈善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共建和谐社会。灵隐寺自2009年起,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便会举行托钵行脚慈善活动。至今,已募集善款近800万元,全部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这不仅发扬了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也是佛教中国化的突出表现。

  以“文化融摄”体现佛教“包容”精神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功融合,既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和壮大,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的时代,灵隐寺重视和加强佛教文化建设,努力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

  近10年来,灵隐寺立足杭城,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创“社区书院”的文化共建和传播新模式,以儒、释、道为主,兼顾诸家,广泛开展禅茶文化、书法艺术、传统花艺、素食养生、国学课堂、棋禅文化等,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而且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以“孝道文化”“腊八文化”体现佛教“感恩”精神

  中国是以孝为伦理核心的国家,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基本出发点,又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与孝文化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灵隐寺结合佛教盂兰盆节的传统,在社会上大力推广中华慈孝文化。至今已举办多届有海峡两岸人士参加的慈孝人物评选活动和慈孝论坛。通过树立孝道典型、研讨慈孝话题,向社会传递孝顺父母、感恩敬老的正能量。

  腊八节既是佛教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和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融合,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体现。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趺坐48天,时至腊月初八凌晨幡然醒悟,得无上大道。自此,腊月初八成为纪念佛陀成道的重大节日。在这天,寺院都会将腊八粥施舍于广大民众,表达佛教的慈悲与感恩之情。从2008年的腊八节开始,灵隐寺重新对外施粥,开启了现代中国寺院施腊八粥的风气之先。2017年,灵隐寺将40万份腊八粥送往医院、福利院、养老院、孤寡老人院等慈善公益机构和特殊群体的手中。

  腊八当日,灵隐寺除了施粥之外,还举行讲经、传供、祈福等活动,践行、弘扬佛教“慈悲、包容、感恩”的精神理念。

  (本文系作者于2018年12月24日在中国佛学院举行的“2018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上发言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