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它深深扎根于中国普通民众心里,形成风俗习惯,演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潜意识。
道教在形成过程中,糅合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信仰,这使它与种种民间观念、风俗习惯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道教供奉的神仙系统中,许多都是从民间信仰吸收过来的,如城隍、山神、侍郎、二郎神、娘娘神等。因此,道教也是一种民间性、民俗性的宗教,是中国古代大众传统信仰综合与提升的产物。
多元的民间信仰
徐家寨村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离县城北8公里,是一个汉族居住的村子,有700多户、3000多人。徐家寨村原名伏羌堡,据徐家寨村徐氏家藏明太祖敕封其祖先徐勇诰命:“徐勇洪武二十一年受昭信校尉流官百户敕命。”充西宁前所流官百户置徐家墩,修寨防守南门暗门、隘口,徐家寨之名由此而来。
徐家寨南有会龙山,因山势走向由南到北逐渐起伏,恰似一条巨龙,故名会龙山或回龙山。山上有雷祖庙,因此又称庙尔山。龙福观雷祖庙是会龙山历史最为悠久的庙宇,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至二十六都会兴办庙会以纪念雷祖诞辰,徐家寨也因会龙山雷祖庙会而闻名周边。
民间信仰的雷祖,在道教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诸神中的最高尊神。道经称其执掌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总司五雷,是众生之父、万灵之师,掌握生杀大权,专门惩处恶人。据《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称,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斩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道教的主要宫观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有道士及信众进庙烧香,祈福消灾,共同举行雷祖诞辰纪念法会。
青海地区的民间庙会大都来源于道教节日,庙会使人们通过聚会、交流、娱乐而达到精神生活的满足,成为当地民间信仰和道教文化的一部分。
从明朝时期的西宁历史来看,徐家寨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后有蒙古、藏、羌、汉等民族居住。从这种演变中,可以窥知青海民族迁徙的轨迹、多民族格局形成的历史和信仰的多元化。
徐家寨因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体现出民族文化相融、信仰多元。如儒家的孝悌、道教的贵生、佛教的轮回因果等观念,通过庙会活动得以融入到当地民众世俗生活中,使各种信仰相互糅合在一起。这一点也从会龙山庙宇的布局结构中反映出来。龙王庙、山神庙、土地庙、关帝殿、救苦殿、娘娘殿、雷祖殿、菩萨殿、斗姆殿、玉皇阁、三清殿、佛祖殿等,多元的民间信仰与当地习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徐家寨距离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很近,因此也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如会龙山的山神传说是塔尔寺的四大护法之宗喀巴四臂观音护法神,此护法神安奉在具有藏式“峨博”遗风的山神阵中,挂上经幡和哈达,每年还邀请塔尔寺的活佛诵经祈福。
以正一派道士为主的民间信仰活动
徐家寨地区道士的斋醮活动是道教与当地民俗和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道教在青海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其东部地区,与当地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相结合,成为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一派道士散居在青海东部的各个村镇中,从事斋醮符箓、祈福超度等,体现了青海地方民俗文化与道教仪式内容相结合的特点。
徐家寨六月雷祖庙会在龙福观雷祖庙进行,以正一派道士所做启神、谢神的清醮道场和祈福消灾的科仪为主要内容,而这些科仪大部分与民众的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一般正一派道士主要从事两种斋醮活动,一种是庙会中祈福禳灾的活动,另一种是在丧礼中诵经超度亡灵的斋醮活动。这些仪式由当地民众与正一派道士共同参与,仪式内容既有对传统道教斋醮科仪的吸收和借鉴,也有对青海地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继承。
村中有庙会时,道士们就进行斋醮活动,并且根据民众的实际需求来诵经和安排斋醮仪式的顺序。道场上的仪式除了道教斋醮科仪之外,还有一些以青海民间信仰为载体的内容,将道教文化与当地的祭祀习惯和礼仪,甚至是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结合在一起,长久以来迎合并满足着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庙会一般连续举行3至5日,每日因人们的需求而讽诵不同的经典科仪。一般来讲,道场规模的大小根据道士的人数来决定,道士多规模则大,道士少规模则小。
以道教为核心的民间信仰运作模式及影响
徐家寨六月雷祖庙会主要由会龙山管理委员会和集会的会首负责,每年的庙会活动都有比较严格的仪式。首先是选择黄道吉日开坛,选定组织庙会的会首,一般由本村的信众和德高望重之人组成,设有会长和会首。会长除了身体等因素外,实行终身制。会首每年以6家人为一组,同管委会在庙会开始之前,向广大村民发出邀请,组成执事东家,负责庙会期间的各项事务,并制订一些公约进行约束。如要求执事东家在庙会期间禁止饮酒食肉,不得在庙内污言秽语,不得敷衍法会各项仪程,每天要以饱满的精神,诚心诚意做好全天的工作。法会结束后,大家一起撤坛打扫卫生,帐桌先生结算、公布账目。
作为一种本土村社的信仰,徐家寨六月雷祖庙会吸引了周边民众的参与,其中不乏通过庙会而进行物资交易,满足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活动方式承载着不同的理念,在这些因素中,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为核心,各种信仰相互混杂在一起,呈现出信仰文化的生存模式和运行机制。
从湟中县徐家寨六月雷祖庙会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有别于传统的制度性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现象和信仰存在,在民间活动场所多、信仰群众广。它没有制度性和专职的宗教教职人员,也没有常规的活动和管理阶层,但反映出民众世俗性文化传承、延续的轨迹。它所营造和实践的多样性、宽容性的信仰环境,是我国道教同各种宗教包容、和谐、和睦共存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