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中西方视野下宗教文化的同与不同

2018-06-14 王珍 中国民族报

比较是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的重要途径。西方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曾经说:对于宗教,“只知其一,一无所知”。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生长土壤,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宗教富有自身的特色、多是教化之“教”,充溢着清明的理性,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基督宗教)之“教”不同。

中西方宗教的共性:面对人的根本问题

如何解释世界。中西方宗教都力图对世界进行理解,解决世界观的问题。基督宗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神创造的,也是由神推动运转的 。佛教认为大千世界是“缘起而生”, “业力”推动流转。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用阴阳的流转变化揭示万物的发展演变,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

如何安身立命。中西方宗教都力图为人安身定位、解决人生观的问题,为信仰者解释人生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的。基督宗教认为人由于背叛上帝成为罪人, 因此就要通过信仰上帝进行赎罪,从罪人变成义人,追求永生,居住天堂。佛教的目标是解脱生死,成阿罗汉、成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目的是修炼成仙。

如何规范行为。中西方宗教都力图提供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进行行为的取舍,具有价值观的作用。基督宗教有十诫;佛教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佛教还有一部经,叫《大比丘三千威仪》;道教也有众多戒律,如三坛大戒等。中西方宗教都制定戒律,力图规范信徒行为,告诉信徒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何践行宗教信仰。礼拜、忏悔、法会、读经等宗教礼仪活动,都是教徒实践宗教信仰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中西方宗教在解释世界、安身立命、规范行为、影响社会等方面,都表现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观的功能和作用。

中西方宗教的相异性:以神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中西方宗教更具有差异性。西方宗教以神为本; 中国传统宗教以人为本、崇尚自然,具有人文理性的特质。

第一,在对“神”的看法上,西方宗教力图把“神”绝对化,认为“神”是本原,偏重于从“神”出发看待世界万物;中国传统宗教认为“神”并非本原,偏重于从自然本身看待自然万物。中国佛教、道教赋予自然万物很重要的地位,非常重视规律性,即使是“神”也要行守大道。依道如法而行,才能“修因证果”。

第二,对“人”的看法。在对“人”的看法上,西方宗教以神为本,中国传统宗教以人为本。

第三,对神与人关系的看法。首先,人与神孰高孰低?基督宗教那里,神尊人卑,神是神,人是人,人不可能变成神,神人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佛教、道教则认为神并不一定比人高贵,神与人是平等的,在因果面前平等;人可以变成神,神可以变成人,人神之间可以互变互化,重要的是“道与德”的高低。其次,信神就有道德吗?西方基督教认为信神信宗教才有道德,不信的无神论者是没有道德的,甚至是邪恶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托兰德所指出的:在西方,人们习惯于把自己不喜欢的不道德的事情归于无神论。可见,西方传统基督教是把宗教和道德、把神和道德绑定在一起了。佛教、道教则认为,道德在于自己,不在神那里,“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 说明了这一点。最后,教权与政权哪个大?西方长期政教相争,引起社会激烈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残酷的战争和灾难,由此产生了后来的政教分离的政教关系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长期政主教辅,政教相安,强调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在中国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中,宗教“助王道化万民”,宗教界的“国师”“天师”,都是皇权给予的封号或礼遇。

宗教的表现极其复杂,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信众人生不同的时期,表现都可能大不相同。宗教、道德主要是要求自己的戒尺,并非面向他人的利剑;而当面向他人的时候,理应散发出仁爱和谐之光。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的要义,在于化异质因素为有益成分,增强非排他性的包容性,促进社会和谐。(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