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北京、甘肃、青海、宁夏四地伊斯兰教界同时举行“四进”清真寺活动启动仪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向全国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发出倡议,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这是新时代中国穆斯林开展爱国实践的新举措。
实际上,在中国伊协举行“四进”清真寺启动仪式前,各地伊斯兰教界和穆斯林群众已自发举行升国旗仪式。早在2012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镇王嘴子清真大寺就开始举行升国旗仪式。在王嘴子清真大寺的示范下,目前,宁夏有千余座清真寺建起国旗台,在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庆上举行集体升国旗仪式,旗帜鲜明地表达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爱国情怀。
伊斯兰教主张穆斯林热爱祖国,不仅形象地比喻热爱祖国犹如鸟儿眷恋温暖的爱巢,而且将爱国纳入信仰范畴,视为信仰的重要内容。中国穆斯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中华大地是其赖以生存的家园和精神依归。千百年来,中国穆斯林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实践。
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教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通过商贸等方式和平地传入我国后,就走上了一条认同、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之路。中国穆斯林作为我国伊斯兰文化的载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自身适应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为中国社会主动担责的行为自觉。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知识界在长期爱国实践的基础上,将伊斯兰教“顺从”的涵义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国家认同中丰富了政治认同的内涵。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说:“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凡违兹三者,则不忠、不义、不孝矣。” 清代,回族清真寺里还立起了“万岁牌”,这是“真忠正道”政治观在穆斯林爱国实践中的体现。
近代以来,中国穆斯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在抵抗外侮和侵略的伟大斗争中显得更加强烈和成熟。可以说,爱国始终是其精神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
1949年后,穆斯林与全国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业之中,在伟大的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
纵观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就是一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光辉史。灿烂的中国伊斯兰文化闪耀着伊斯兰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品格,是两种文化深度交融的结晶。
人从身份上无疑具有多重性,如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各种认同交互作用。但是,在中国穆斯林的多重认同中,国家认同无可争辩地具有优先地位。“四进”清真寺活动将进一步强化穆斯林的国家认同,并内化为深沉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