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纳木日和他们的巫师

2018-04-11 林俊华 西藏旅游

  巫师替人“看日子”和送魂时所用的经书

“纳木日”作为一个族名,对于许多人都相当陌生。即便是在“纳木日”生活的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境内,当地许多的藏族、汉族和彝族人,他们对“纳木日”这个名字及其这个民族的陌生程度,也并不比外地人好多少。2004年8月,我在四川九龙和木里两县,对生活在当地的“纳木日”人作了一些调查。我知道这些调查还不全面,也不深刻,但我相信能对人们了解这个族群有所帮助。

纳木日的族称

“纳木日”是居住在雅砻江流域沿岸的九龙、木里、冕宁、盐源等地区的藏族中的一个族群的自称。“纳木日”三个汉字是我们根据九龙、木里两地的纳木日人的发音所记。在过去的一些学术著作中,将其记为“纳木依”、“那木义”或“那木依”。这些都是对同一族称的不同汉字记音。

同其它民族一样,纳木日不仅有自己的自称,而且还有一些其它民族对自己的不同称呼,即它称。如“年咪”、“西番”、“番人”、“吐蕃”等。

“年咪”是生活在九龙、木里一带的“普米”对纳木日的称呼。“年咪”为何意?我们走访了许多人,得到的答案都是:“‘年咪’就是一个民族的名称”,而对于其中含义我们仍是一无所知。但在木里与九龙交界处有一户普米人告诉我们,“年咪”有黑人的意思。

“西番”、“番人”、“吐番”均是当地汉族对纳木日的称呼。据查,在汉文史籍中也有“西番”这一族名。但由于历史上的西番人分布很广,支系较多,纳木日应只是其中的一支。

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九龙、木里、冕宁的藏族和彝族也常借用“西番”一词称呼纳木日。不仅如此,纳木日自己在汉语交流的环境中,也习惯于借用“西番”一词自称。

关于纳木日的族名,在《九龙县志》中称之为“耳苏”。但据我们调查,九龙和木里的纳木日都否认“耳苏”是哪个民族对纳木日的称呼,九龙县大河边的纳木日人说是“小西番”;而在木里县的一些纳木日人则说是“关外”(折多山以西)的藏族。

        朱尼马次,第42代巫师传人

纳木日的族源

关于纳木日的族源,共有4条有价值的线索可寻。

一是纳木日自称其祖先是从西藏迁入的。而且,他们对“西番”一词的解释就是“从西藏来的番族”。查阅汉文史料时发现,在汉文史籍中不仅有“西番”这个族名,而且在早期的汉文史籍中将其记着“西蕃”。“蕃”是藏族的自称。将“西蕃”、“西蕃”、“蕃”这些族名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也许能从一个方面说明纳木日的“从西藏来的番族”这一观点。

其二纳木日魂返祖的路线。据木里县倮波乡干海子的纳木日巫师朱尼马次介绍,他在为亡灵送魂时,首先从本民族的祖居地开始,将本民族迁徙的路线一站一站进行介绍,直到现在生少的地方。然后再逆向一站一站地将灵魂送回老家(祖籍地)。朱尼马次说,在他送魂的案子上,九龙县大河边区的烟袋是纳木日迁徙的最后一站,也是送魂的起点站。但是,现在有许多纳木日的居住地已经超出了烟袋,走得更远。对于这些人,朱尼马次在为他们送魂时,一般是先从死者临终前的居住地开始,根据其家族迁徙的路线一一逆向相送(哪怕是在同一村子里的搬迁也不能漏掉),直到将灵魂送到九龙县大河边区的烟袋。烟袋以后的送魂路线则按案子上所记的纳木日祖先迁徙线进行。朱尼马次还告诉我们,送魂案子上的送魂路线从九龙县烟袋开始,然后经乌拉溪、呷尔坝、汤古、鸡丑山、折多山、康定、阿坝、青海、西藏等地,最后进入印度。送魂路线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祖源记忆,对于研究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族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路线我们可知,纳木日人的祖先是由北而南迁徙的,其祖籍地应该是在北方。至于为什么将灵魂送到西藏后还要继续送往印度,这可能是纳木日在接受吐蕃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受藏传佛教影响的结果。纳木日人的祖先由北而南迁徙到九龙烟袋乡后便停留下来。而且,以烟袋乡为中心的九龙、木里、冕宁这个三角地带,可能就是当初纳木日南徙后的大本营。至于与现在居于其它地区的纳木日,应该是纳木日先民在以九龙烟袋为中心的九龙、木里、冕宁这个三角发地带定居后才逐渐移居的。

  纳木日人居住的村庄,一个小型农业社会

其三,居住在云南永宁等地的纳西族自称“纳日”。“纳日”与“纳木日”的发音相近,极有可能是因为这两个族群在早期时具有相同的祖源。这虽然是一种推测,但可能性极大。首先,今四川木里、盐源一带的纳日人自称其始祖为“纳木”,自己是“纳木”之后代。而据一些学者考证,“纳木日”一词的本意就是“纳木的后裔”。(值得一提的是在彝语里“日”是儿子、后代之意。“纳木日”用彝语翻译过来也具有“纳木的后代”之意。)因而,纳日与纳木日的发音相近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另外,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纪》所反映的纳西人送魂线路也是往北,与纳木日的大方向相同。而且,四川木里是其中重要的一站。还有,据方国喻先生考证,“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黄河、湟水一带的羌人,向毛贼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流域地带”。因而,纳木日极有可能是纳西族先民经过雅砻江流域时,停留在当地的一部分。

其四,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纳木日与彝族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在纳木日的传说中,有一则传说讲的是在人类起源时,有兄弟二人,哥哥叫“什吐”,弟弟叫“什扎”。兄弟二人后来分别发展成为纳木日和彝族两支人,其中哥哥“什吐”是纳木日的祖先,弟弟“什扎”则是彝族的祖先。很有意思的是,在九龙、木里的彝族中也有内容相同的传说。另外,纳木日的放言、服饰、婚俗、葬俗、巫师的宗教活动等与彝族也有许多相近之处。

鉴于许多学者考证纳西族和彝族都来源于由北而南迁徙的牦牛羌,而纳木日又与纳西族和彝族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我们推测,纳木日敢族源自牦牛羌。他们很有可能是牦牛中与彝族和纳西族比较相近的一支,甚至可能就是同一支。他们在牦牛羌南下的过程中没有同纳西族和彝族的先民们一道继续南迁,而是在经过雅砻江流域时,在九龙、木里、冕宁三角带停留了下来。后来受吐蕃文化的影响,融入藏族之中。

 纳木日妇女的服饰与彝族妇女的服饰很相近

纳木日文化面面观

纳木日人具有良好的语言天赋。生活在九龙、木里、冕宁三角地带的纳日人在母语(纳木日语)之外,基本上都能熟练地使用藏语、汉语和彝语。

关于纳木语的语种,目前尚未定论。有的学者将划为羌语支,有的学者则认为与纳西语十分接近。我对语言学缺乏研究,但通过与纳木日人的接触,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纳西语属于彝语支,而我们在九龙和木里所听到的纳木日语,其发音方式怀语言节奏、语调都与彝语很相似。与我随行考察的正好有一位当地小学校的彝族教师,他告诉我彝语和纳木日语的一些单词或短语也比较相近,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纳木日有语言而没有记录这些语言的文字。据纳木日传说,在以前他们是有文字、有经书的。但他们的祖先自认为自己已性好,把经书记在心里比用文字记在书上更稳当,于是就把经书吃了。从此以后,他们便失去了文字,也没有用这些文字记录的历史了。

纳木日妇女缠头帕,上身穿右开襟、长袖、绣花服装,外套右开襟、绣花褂子,下着以红、黑两色为基调的百褶裙,腰系乡花围腰。仔细观察后发现,这种服饰与彝族妇女的服饰也有一些相近之处,而与其它藏族相比却有较大差异。纳木日男子服装与汉族完全相同。我们已找不到其传统服装的特征,这可能是长期与汉族杂居的结果。

其实纳木日不仅在语言和服饰方面与彝族有相近之处,纳木日人的婚姻与彝族也有共同之处。最为典型的就是他们都实行买卖婚姻和娃娃婚。所谓娃娃婚是指子女还在儿童时期(甚至更早时)就由父母包办的一种婚姻。但在两性结合的范围上,纳木日则不同于彝族那样实行族内婚姻、等级婚姻和姑舅表优先婚。纳木日男人入赘则与汉族相同,即入赘男子须随岳父改姓,三代后才能“返祖”。

在丧葬方面,纳木日人过去皆行火葬,现在已开始实行土葬。纳木日的火葬方式与彝族也有惊人的相似。彝族火葬一般都是在野外用木柴作焚尸燃料,将木柴按井字形架设,男尸共架9层,每层放木柴9根;女尸共架7层,每层7根。木柴架好后,将尸体置于柴架上,点火焚烧。彝族的这种火葬方式,正是纳木日传统的火葬方式。

纳木日的节日与当地藏族、汉族、彝族没有太大区别。与其它民族不同的只是纳木日每年都要过一个火把节。纳木日的火把节在节日内容和活动方式上与彝族火把节基本相同,但它与彝族火把节不是同一个节日,即两个民族火把节的时间和节日的主体是不相同的。

纳木日人还特别好客,与彝族一样,待客必“见血”。即必须要杀猪或杀羊、杀鸡来招待客人。无论是猪、羊、鸡,他们都喜欢煮成“砣砣肉”吃。

在宗教信仰方面,纳木日不信爷藏传佛教。他们只信仰本民族的巫师。纳木日主称他们的巫师为“帕滋”,但用汉语表述时,他们往往借用汉语名词,称之为“和尚”。

“帕滋”一般只在本族男性中采取口授传承。但我们在木里和九龙所见到的基本上都是父子相传。“帕滋”的主要职责是看风水、择吉日、请神、驱鬼和送魂。

“帕滋”作法没有经典,所念咒语全是通过师傅口授和自己记忆而得。据木里的朱尼马次介绍,他们一般只有在替人“看日子”和送魂时才用经书。“看日子”的经书叫“号克”。上面有365幅由不同动物形象所组成的图画,每幅图代表一天。根据图中所画内容确定吉凶及其根源。送魂内容是书写在一幅红布上,他们称之为“案子”。“案子”内容全是画的送魂时的各个站点。

“帕滋”的主要法器有法帽、鼓、摇铃、山牛角、海螺、号等。这些法器的种类和式样与彝族巫师的法器基本上是相同的。

纳木日“帕滋”作法的一个很大特点是要“杀牲”。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纳木日都是用人头祭祀。有一天该从一个由母子三人组成的家庭中选出一人去祭祀。但母子三人都舍不得失去对方,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另外二人的生命。在这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个巫师帮他们想到了一个极好的主意,用一头猪的生命去替换人的生命。从此,纳木日就开始了杀牲祭祀的历史。

纳木日的居住一般都以村寨为单位,成聚落状态。我们在九龙和木里看到的纳木日人的住房,基本上都是由石头砌墙,用瓦或石板盖顶。以一楼一底居多,也有个别的只有一层。这种住房在当地已没有民族的界线,藏、汉、彝各族完全一致。

纳木日巫师的“清静”法事

我们在木里,正好遇上一纳木日人家在请巫师做法事,于是急忙前往观看。

地点:倮波乡大堡子村一纳木日人家。

念咒

杀生献祭

杀生献祭

送毛人

回神

法事种类:“清静”法事

清静法事是纳木日人为家庭或村庄驱逐鬼怪,祈求平安的一种法事。这类法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常见、最普通的法事。这种法事一般是在某户人家有人外出远行、或家中有鬼怪作崇时所做。法事全程分12段,用时4-5个小时。本次所见法事即为此类。另一种是在出现“凶死”现象时所做的法事。这种法事一般做3天3夜,可以是由死者家属负责请巫师做法,也可以由死者所属村庄的成员共同负责完成。

巫师:朱尼马次。

朱尼马次,他是木里县倮波乡干海子村人。出生于“帕滋”世家,自称为其家族第42代“帕滋”传人。现是九龙、木里、冕宁一带最为著名的纳木日人的重大法事只有他一人能行,其“生意”十分红火。

参加人员:主人全家、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

据说,做清静法事参加的人越多越好,越多越灵。因而,作法之前一般主人都会邀请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人参加。而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知道后往往也会主动前往帮忙。

法事全程共12段。

第一步念咒。法事从头到尾,全程都贯穿着“帕滋”的咒语,许多时候还是边念咒语,边用右手打鼓、左手摇铃。据“帕滋”介绍,所念内容主要有:交待纳木日清静法事的缘起,今天作法的目的,杀生祭祀的由来,杀牲的理由,为什么要送毛人,为什么参加法事的人要越多越好,邀请师傅、诸神帮助驱鬼等等。

第二步撒苦荞花。用苦荞炒制成荞花,然后由“帕滋”在其家人身边转圈后,边念咒语边向屋外撒去 ,并招呼天地龙神、山神、土神、庙神、鬼怪等不得再招惹这家人。

第三步杀生献祭。选一数十斤重的仔猪用水洗净,杀后用水去毛,再在火塘上架柴烧焦全身,再用水洗净后破肚。将其心肝在火塘里烧熟后用来敬菩萨,将心肺放到每个毛人身上,将猪头供于神位。猪脚则放在一个送毛人时用的木制三角架内,作为送毛人时所用,猪肉做成砣砣肉待客。

第四步扎毛人。由“帕滋”用茅草扎成。毛人形象有人和各种动物,代表要驱走的妖魔鬼怪。将毛人扎好后用家里人的旧衣服、鞋子一套穿在毛人身上。

第五步送毛人。送毛人是在法事快结束时进行,表示将所有鬼怪都送走,家中从此太平。送毛人时主人不参加,而是由三个帮忙的男人,一个人打火把,一个人拿毛人,一个拿木制三角架及其猪脚。将毛人送上山后,由送毛人者在山上用火将猪脚烧熟吃掉后返回。

第六步回神。送完毛人后,就标志着法事已经完毕。这时,“帕滋”便来到主人的院坝里,边敲鼓边念咒,将请来帮助他驱鬼的师傅、诸神送回家去。至此。整个法事活动全部结束。

(对古学义、韩小平先生对笔者调查工作的大力支持,作者真诚地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