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斜阳疏影清真寺

2018-04-03 左手 西藏旅游

阿坝州的全称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我想,当时定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藏族和羌族在这里的民族结构中占了很大份额的原因。但这种情况在松潘又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满街都是留着山羊胡须,头戴白帽的回族老乡,常常让你误以为自己来到了大西北。回民风俗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地区的民俗特色。

其实,回族也是阿坝州的主体民族之一,他们分布在阿坝州各县。在松潘有很多以村落的形式聚居的回族村庄。在松潘古城往川主寺的路上就有一个十里回族村。据说当年薛涛曾经被流放到此,在村庄后面小山坡上现在都还留有一个叫“抚琴台“的土墩子,据说就是当年为了迎合薛涛感觉来了就要抚琴寄愁肠的需要而搭建的临时演出台,当然难辨真伪也无从考究。我想如果薛涛现在还在那里,估计会被邀请加入新的“高原红”组合。

有记载的最早进入中国的回族人的祖先应该算是唐代的阿拉伯人和波斯商人,后来他们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通婚而逐渐形成的了这个民族。现在在阿坝州居住的回民多为元朝时的新疆人的屯垦遗留,以及明末清初从现在的甘肃和云南进入的回族商人的后代。乾隆帝当年攻打大小金川时,因各种原因清军中回族士兵在州内定居繁衍的后代也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在松潘的大街小巷,仿佛所有的小店都是一家开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清真牛(羊)肉面店。随处都见得到硕大的饼。如果你不爱吃面食,那你可要做好挨饿的准备。回民都以米面为主食,吃牛羊肉,忌讳吃猪、马、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和动物的血。不过如果你的运气够好,地道的回族泡菜就着大饼,然后是一口热乎的牛肉汤,说起来就流口水。

凡回族多的地方均有清真寺,松潘也不例外。县城共有清真寺两座,古城内一座,为清真南寺。但松潘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多在城外的清真北寺做礼拜。清真北寺位于北城门外,该寺建于清朝,重建于1919年,寺庙里现在还悬挂着白崇禧题的“兴教建国”匾,足见该寺当年地位之尊崇。

出得北城门,在顺江路上有一个小小的巷口,顺着小巷一直到岷江边,一排一人合抱的杨树前就是清真北寺的所在了。我们到的时候教民刚做完礼拜散去,只有几个信徒在大院里聊天。一打听,信徒们每天都要做五次礼拜,下一次是中午一点半。在征得主持阿訇的同意后,我决定中午来看回民做礼拜。

中午一点刚过我准时来到清真北寺。进了大门楼,大院里早就来了很多戴白帽的老者,清一色的白须满面。一帮子包着头巾的小姑娘却全然不顾这里的肃穆庄严,嘻嘻哈哈地玩着毽子。

清真北寺分为礼拜堂、南经堂、北经堂、宣礼楼、沐浴室等几个部分。坐西朝东的礼拜堂,为单檐歇山建筑。柱子、砖瓦、斗拱均精心设计,规范一致,协调统一。北经堂居右侧,共有两间,挂了很多的的装饰物品,有回文的《古兰经》、典故绘画等。是伊斯兰教教民学习、集会的地方。

趁礼拜还没开始,我缠着一个看上去最老的信徒打听礼拜的情况。老人有点超然地独自坐在一块挂匾下,挂匾上的内容很是吓人:坚守正教。问了半天,老人只告诉我他们每天都要在掌教阿訇带领下做礼拜,一天五次。

还是一个白净的年轻人给我解了不少疑问。他也是来做礼拜的信徒,这多少让我感到有点意外。闲聊中我才知道,回族一般是不与外族通婚的,外族人入赘和嫁入必须由阿訇(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举行仪式并教与回教规矩方可成婚。

快到一点半的时候,小伙子看看表,说:“时间要到了,我要小净了。”我开始还以为“小净”就是“小便”,同来的朋友却说:“小净就是洗手。”

中午一点半,做礼拜的时间到了。没想到通知大家的居然是电铃,这让人感到很不协调。一个声音洪亮的小伙子站在礼拜堂门口用阿拉伯语唱了起来,那调子很有意思,有点电影《一千零一夜》背景音乐的味道。而小伙子那样子就像在吹冲锋号。据说这叫“领唱”,相当于告诉大家礼拜开始了的意思。由于今天不是周末,来做礼拜的人不是很多。

在松潘地区的回族人还保留有阿拉伯语的少量词汇,清真北寺还有组织地定期教大家学习阿拉伯语和文字。寺庙里有一个规模很小的小学。现在办的是寒假班,北经堂就是他们的教室。老师是一个高度近世的小伙子。刚才在大院里玩耍的小孩就是他的学生,主要学经文、阿拉伯语和文字。

据说在每年的开斋日、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当地的回民都要进行盛大的宗教仪式。我想,上万顶白帽排在一起,那时的场面该是何等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