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桑烟中的转“林廓”人 |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老年人都有转“林廓”的习惯,但那时自己还太小,不知道转经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转个不停,只是记得在清晨五六点钟就被姥姥拽起来,嘴里不停地念着六字真言,迷迷糊糊地走在坑坑洼洼、没有路灯的街道上……
“林廓”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大圈儿,没有一个明确的头和尾,只是人们从自家出发,走到最近的林廓路上,从那里起步,按顺时针方向转,最后又回到起点,再从起点回家。一般情况下3个小时左右就能转完。
“廓”是圈的意思。拉萨有三个同心“廓”,最小的也是中心的一圈叫“囊廓”,“囊”是里面的意思,这一圈在大昭寺里,是围绕释迦牟尼像的转经道;中间的一圈叫“八廓”,“八”是中间的意思,这一圈的中心是大昭寺。现在一般都称之为“八角街”,但并不是因为有八个角,而是汉语音译;最外也是最大的一圈叫“林廓”,“林”是园地或洲的意思,这一圈把“八廓”和布达拉宫都包括在里面,几乎包括了拉萨的整个老城区。此外,拉萨的各大寺庙和宫殿也都有人去转,如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特别是围绕甘丹寺的一圈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建寺的过程,以及该寺高僧施法、斗魔的事迹。转一圈下来对该寺会有一个全新的深层认识。藏传佛教信徒重视转经,这可能跟佛教的轮回观念有关,也有人说是从本教的仪轨中吸取而来。
转“林廓”的老人家里一般都有保姆做家务,老人没什么事可做,总闷在家里对身心健康不利,也成为家里其他人的一种负担。作为信徒,转经念经是最大的满足,同时也可以起到锻炼与放松的作用,在转经的同时会结识许多新朋友,这些老人渐渐成为教友,这种关系对于退休后的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拉萨的老人只要身体好一般都喜欢去转“林廓”。他们三五成群每天早上相约在某时某地,一起去转“林廓”,中午在“林廓”路上专为转“林廓”的老人开的饭馆里用餐、喝茶,与饭馆、茶馆里的人聊聊家常,非常的轻松、自在、愉快。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跟着姥姥转“林廓”,但对转“林廓”本身有什么含义并不知道。姥姥有很多教友都在转“林廓”,转一周下来能碰到很多熟人,他们大都身上带着糖果,看到我都会给几粒糖果吃,还有中午在饭馆里吃饭喝茶,那味道家里怎么也做不出来,因此那时候喜欢转“林廓”主要还是出于小孩子的贪吃。
![]() |
龙王潭上悬挂的经幡 |
后来到内地上学,三四年才能回一次家,小小年纪在陌生的环境里求学,身边又没有亲人,常常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转”林廓”时候的有趣景象。所以每次从内地回家探亲都要跟着姥姥转上几次,这时已经不是受糖果的诱惑,而是重温孩提时代的记忆,更多的是要去感受宗教的氛围。长期在内地上学或工作,接触西藏人的机会较少,接触西藏的宗教文化更是少之又少,越是了解了内地社会的精神追求,就越想更深入地去感受佛教对藏族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去感受这种对佛教的虔诚而带来的心灵上的宁静和安祥。然而,我从小在内地上学,接受了科学教育,特别是接受了无神论思想后,无法像家里的老人一样对佛教能够做到不带一丝杂念地虔诚。这使我无法真正体验一个佛教徒在转经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今年藏历年我回家探亲,到家后的第三天我就陪着妈妈转了一圈。早上6点多钟,我和妈妈摸着黑从家里出发。“林廓”的第一站是鼎鼎有名的邮电大楼,这座建筑只有四层高,在周围的建筑群中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却是拉萨最高的建筑和先进科技的象征。同时也成了识别方位的一个坐标。它楼顶上大钟敲响的‘东方红’乐曲是我童年对时间的唯一概念。
记得有一年冬天格桑表哥跟我说,邮电大楼上敲钟的大爷在窗台上晒太阳时,不小心掉下来摔死了,他要去替那位大爷敲钟。我信以为真,每每听到钟声,我就很得意地跟我的小伙伴说,这是我的表哥在敲钟。
邮电大楼是“林廓”较为固定的起点之一,我们到那里时路上已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人流。人群中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和五六岁的小孩子,甚至还有背在背上的婴儿。转经的人中有的右手转着转经筒,左手捻着佛珠,嘴里不停地念着经;有的一边牵着放生的羊,一边念经;有的低着头默默地在心里念经,小狗跑前跑后地跟着;还有背着行囊到拉萨朝圣的人们。这些”林廓”路上形形色色的人流是拉萨早晨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和妈妈继续往前走。脚下的路仍然是小时候常走的那条路,但是现在却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恐惧和神秘,原来路的两侧安装了路灯,将整个路面照得跟白天一样亮,另外,随着拉萨越来越注重环保,在城市中心地带的“林廓”路上禁止煨桑,感觉上少了许多神秘色彩,加之道路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分不太清谁是转“林廓”的?谁是逛商店的?在这一段路上转“林廓”的感觉淡漠了许多。
顺着“林廓”东路往南走几百米是一个丁字路口,岔路两边是拉萨最大的旧货市场,市场上出售的大都是一些有些年头的旧的生活用品、旧家具或劳动器具,许多喜欢西藏古玩的人都在那里转悠,不定哪天会碰上一些又值钱、又便宜的古董。
旧货市场的西南角是拉萨最大的清真寺,这一带回族很多,到处是戴着白帽子的回族人。这也是拉萨近几年的变化之一,那就是流动人口增多。他们一方面大大地促进了拉萨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当地人带来了生活的压力和竞争的意识。
![]() |
转经路药王山一段 土旦丹登摄 |
记得小时候转“林廓”要把清真寺也绕在里边,但是,这次跟着妈妈再转“林廓”时,走到旧货市场就拐进岔路,把清真寺排在“林廓”外。后来我听妈妈的一个教友说,解放前也是跟现在一样把清真寺排在“林廓”外边,后来曾一度将它也拉进“林廓”的范围里。
过了清真寺,顺着岔路一直往西走,就到了拉萨阿尼苍姑(尼姑庵),该寺已有530多年的历史,现有120名尼姑,是拉萨城区里唯一的尼姑庵。尼姑庵地处闹市区,进了大门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恬静和安详,原来两个世界的界限只有一步之遥。院子周围和阳台上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相开放,空气中弥漫着纯正的藏香味,还不时隐约传来清脆的法器撞击声和如音乐般悦耳的诵经声。站在院子中央,我忘记了身边的一切,感觉自己仿佛远离了尘世,久久不愿离去。尼姑庵往前走两步就是甘丹寺的分寺日松贡布。这两座寺庙规模都不大,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独特,香火相当旺盛。
出了岔路,是拉萨现在最好的公路-江苏路,工程于1999年8月峻工投入使用,全长3.237公里,宽30米,汽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下水道和路灯一应俱全。顺着江苏路一直往西走,到了拉萨河边,就会看到缭绕的桑烟和随风飘扬的经幡,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沿着拉萨河岸向西走去,他们一边念经一边煨桑,在弥漫缭绕的桑烟和清澈碧绿的河水间,转经者的队伍浩浩荡荡,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蓝天白云间。这种情景使作为佛教圣地的拉萨更显出她的庄严和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