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金色梵教法幢盛世再现辉煌

2018-02-06 官却 程颐工 中国西藏

塔尔寺俯瞰,近处是小金瓦寺,远处为大金瓦寺

塔尔寺人潮涌动。修缮一新的大金瓦殿在蓝天白云的衬映下,拔地凌空,气势磅礴,金顶熠熠,飞檐入云,以无与伦比的庄严宝相展示于世人面前。

信众心中的圣地,中华民族的瑰宝

大金瓦殿所建之地正是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处。相传,宗喀巴大师自小发普度众生的宏愿,16岁前往西藏学习佛法。此去经年,他年迈的母亲想儿把头发都想白了。于是她托人给大师带去一缕自己的白发,并告诉他,自他离家后,在埋他胞衣的地方长出一株枝繁叶茂的旃檀树,有上万树叶,叶叶均显狮子吼佛像,不知示何吉兆。大师潜心学法修行,不能回家,便派他的弟子给母亲送去一幅用自己鼻血画出的自画像,告慰年迈的母亲。同时写信告诉她,如能在生出旃檀树的地方建一佛塔,则如见亲儿之面。次年,大师的母亲按其所嘱,在其他信徒的资助下,将这株旃檀树为核心,建起一座莲聚宝塔,这便是塔尔寺的缘起。因此,大金瓦殿为供奉宗喀巴大师灵塔的主殿,也可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祥地。正是有了这样一段大因缘,大金瓦殿成为塔尔寺的核心建筑,成为雪域广大藏传佛教信教群众心目中的圣地。

鎏金一新的大金瓦殿金顶

后来当地信徒顺缘聚资,以大灵塔为中心建起了大殿。随着格鲁派的盛行和发展,大殿曾多次改建和扩建。清康熙年间,由青海蒙古亲王扎什巴图尔发动郡王、千户、百户等头人,共同捐资1300两黄金、12000两白银,将大殿扩建成如今的规模,并将殿脊改为铜制鎏金瓦。清乾隆年间,西藏郡王索南多吉捐白银27000两,重镀金瓦,并在殿脊上安置了大金顶宝瓶,内装释迦佛舍利等,宝瓶两侧安置了金轮、金鹿、喷焰宝饰等。大殿座西向东,以山起势,雄踞诸殿群中,庄严雄伟。大殿结构分上、中、下三层,高19米,四周宽9米,为古代宫殿式建筑,面积达456平方米。三层歇山式屋顶飞檐四起,斗拱纵横,雕梁画栋,描金绘彩,金碧辉煌。第二层屋檐及第三层整个屋顶全部由鎏金铜瓦覆盖,终年金光闪烁,耀眼夺目,蔚为壮观,具有鲜明的汉藏建筑艺术风格。因此,大殿被誉为“南瞻部洲唯一庄严”,是我国藏汉建筑艺术有机结合之杰作。

隆冬,被白雪覆盖的塔尔寺

大殿内正中是宗喀巴大师的灵塔,又名大银塔。塔身上镶嵌了数不清的宝石珍珠。殿内还有一幅巨大的匾额,上书“梵教法幢”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当年乾隆皇帝御笔所题。内供著名藏族工艺家却西·罗桑协年塑造的宗喀巴大师镀金药泥像。塑像结跏跌坐,手捧六世班禅大师奉献的右旋白法螺,表示法音长鸣,其塑造手法细腻,古朴庄严、逼真。四周墙壁上挂有各种精美的佛教壁画、堆绣、藏毯等物,其内容相当丰富,图案形形色色,色彩绚丽无比,人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塔尔寺民管会主任西纳活佛在塔尔寺大金瓦殿修缮工程竣工庆典上致词

大殿险象环生,政府投资修缮

迨至新世纪初,大金瓦殿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殿堂周围排水不畅,致使基础变形,墙体下沉和裂缝,金顶黯然失色,屋面漏雨,木构件普遍出现变形、开裂和腐蚀虫蛀,险象环生。同时,殿内大量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绘画、壁画、雕塑、堆绣等大量的宗教艺术珍品,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1990年4月26日发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6.9级强烈地震,犹如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大殿的险情。墙体出现了更加密集和严重的裂缝,梁柱错位,榫卯脱落,部分梁、檩等木构件严重变形和扭曲。除主要遭受自然力的破坏外,人为因素也较明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大殿上安装避雷设施时,因施工工期一再延误,又恰逢雨季,雨水灌入开挖已久的避雷线接地坑中,直接导致了墙基下沉,墙体裂缝。此后,人们在大殿周围新作了水泥地坪,因其易吸水又不利于地下潮气蒸发,也对正处在湿陷性黄土层上的大殿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

大金瓦殿日趋严重的险情,再一次引起了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青海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多次利用赴京开会等机会,向党中央、国务院反映大金瓦殿的险情。在此基础上,青海省人民政府委托省计委召集有关部门通报了大金瓦殿出现的严重险情,成立了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组成的“塔尔寺大金瓦殿修缮领导小组”,研究了大殿的修缮保护及工程有关事宜。同年11月,塔尔寺民管会委托有关部门完成了《大金瓦殿维修方案》。

国家计委、国家文物局经过数次实地考察,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同意对大金瓦殿进行重点维修,并决定拨款1400万元,(兑黄金160公斤),用于大金瓦殿维修工程。大金瓦殿维修计划和施工方案也于2000年年底经有关部门批准。2001年4月1日,大金瓦殿修缮工程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