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西藏的九大圣湖

2018-01-26 宗吉 中国西藏

纳木错扎西岛

神山臂弯中的圣湖——纳木错

纳木错藏语的意思是天湖,蒙古语和满语为腾格里诺尔,位于拉萨以北当雄县和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湖面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湖面面积1940平方公里,是西藏第一大咸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纳木错,而湖滨牧民说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所以叫天湖。纳木错的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广阔的湖滨,草原绕湖四周,水草丰美。

纳木错是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为断陷构造湖。湖水在不断退缩,至今湖周围留有数道古湖岸线,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米。

文部乡的当惹雍错。金勇/摄

相传纳木错是帝释天之女,念青唐拉之妻。此女神身青色,一面两手,三眼,右手持宝瓶,左手持宝镜,束高髻,余发披于身后,美丽迷人,坐骑青龙。万千年来,她就守护着她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念青唐拉,总是沉静地依偎在魁伟剽悍的念青唐古拉的臂弯中。

太阳法座上的“巴松错”

“巴松错”也称“错高湖”,是宁玛派的圣湖,也是西藏东部最大的淡水堰塞湖。位于林芝的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境内,距川藏公路44公里,离拉萨400公里。巴松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三岩湖”,四面环山,气候温和,湖面海拔3538米,长约15公里,平均宽度2.5公里,湖水最深处为166米。

从拉萨出发,翻过米拉山口直抵工布江达县,在一个地图上没有的小镇巴河,出口左转便是通向巴松错风景区的路。

巴松错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黄鸭、沙鸥、白鹤等飞禽悄然浮游在水面,湖中则是游鱼如织往来穿梭,更是一派宁静。湖心扎西岛上有座小巧的寺庙错宗寺,寺内主供莲花生。在大威德金刚塑像脚下的鹅卵石上有一凹印,传说是格萨尔王的战马的蹄印。小岛上密布着神奇传说:格萨尔王挥剑于石头上留下的剑痕、树叶上有自然形成的藏文字母的“字母树”、松赞干布在石上留下的足印、师祖莲花生洗脸的神泉……林林总总让人对这充满神迹的小岛顿生景仰之心。

湖心的扎西岛离湖边百八十米,有渡船搭乘游客往返。

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一块大石上有一石洞,其造型形似女性生殖器。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每逢藏历四月十五日,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庄严的达果与慈祥的当惹雍错

万里羌塘的西部,是闻名于世界的“无人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的双湖、文部两区,平均每6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西藏著名的神山达果神山和四大神湖中的当惹雍错异常冷寂地相伴在文部荒原上。这两位除了偶尔在民间神话或传说中被提及,很少有人知道,到过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阿里神湖玛旁雍错一角陈丹/摄

传说远古贫瘠的时代,达果山神从文部地区来到拉萨堆龙德庆找寻上好的青稞种子,因而触怒了当地的神灵,众神穷追不舍,当达果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文布的时候,青稞种子被抢夺的只剩下几十粒。他把种子小心地撒在妻子的身旁,当惹雍错则用自己的乳汁悉心浇灌,精心培育,嫩绿的麦苗长出来了,夫妻俩在牧民的欢呼声中定化了。从此文部产的青稞磨成的糌粑被誉为藏区中的极品。

当惹雍错是西藏原始苯教崇拜的最大的圣湖,也是西藏第三大湖,面积1400平方公里,湖面最长处达70公里,平均宽度为20公里,湖面海拔4600多米。

从尼玛县向西南翻过一座5000多米的山口,便进入当惹雍错湖盆。当惹雍错位于一个深陷的湖盆底部,与当穷错相毗邻。实际上当穷错与当惹雍错是在同一个湖盆之内,湖水未枯以前本是同一湖泊。这正是当穷错名字的来历,藏语里“穷”即“小”之意。据说此当穷措在一天之中能变换三种颜色,很是迷人。湖东岸是连绵不断、屏风般矗立的褚红色山壁,它们清晰地记录了湖水一次次下降的历史。被湖水冲刷而成的阶梯从湖畔山顶一圈又一圈地一直环绕到湖滨。

从当穷错继续前行5公里左右是藏北最著名的神湖当惹雍错了。当惹雍错为南北走向、形如花生壳的大湖泊,三面环山,南岸达果山东侧有一缺口。达果山一列七峰,山体黝黑,顶覆白雪,形状酷似7座整齐排列的金字塔,它和当惹雍错同被苯教徒奉为神的圣地。湖边的玉苯寺是一座建于悬崖山洞的寺庙,传说是苯教最古老的寺庙。

当惹雍错湖滨有一近百余户人家的小村落——文部乡。村里人家多数半农半牧,在湖滨开了一些田地,种植青稞、土豆、油菜和小白菜等。在海拔4500余米的地方,居然还能种植这些作物,令人惊奇的同时感念传说中的达果山神夫妇。

圣湖之母——玛旁雍错

阿里,即便在西藏人的眼里,也是“天际”,距离拉萨2000多公里,在公路不畅、交通不便的年代真是遥远不可极,这里还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佛教徒认为,玛旁雍错是最圣洁的湖,是胜乐大尊赐予人间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她是佛教,印度教,苯教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信徒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

玛旁雍错位于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东南20公里处,纳木那尼雪峰北侧,海拔4588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可达77米,转湖周长大约90公里,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天气晴好时湖水蔚蓝,碧波轻荡,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周远山隐约可见,景色奇美。

许多宗教典籍和传说中都曾记载描述过玛旁雍错。印度传说中称这里是湿婆大神和他的妻子——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女神沐浴的地方;西藏的古代传说认为这里是广财龙神居住的地方。玛旁雍错又写为玛法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据说这是为纪念11世纪佛教战胜苯教时取的名字。传说那时在湖畔进行过一场宗教大战,结果佛教战胜苯教,“玛旁”就是纪念佛教的胜利,此湖因而得名……;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对玛旁雍错也有所描写,将这里称为西天瑶池;佛教经典中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之母,所指应为玛旁雍错;《大藏经·俱舍论》中也有记载。

过去湖周围有9座寺庙,它们分别是湖东面止贡噶举的修习地色瓦龙寺、东南面的萨迦派聂果寺、南面的格鲁派的吹果寺,西南面的止贡噶举大德果仓瓦的修习地果祖寺,西面的莲花生大师的修习地切马寺,西北面的高僧修习洞,北面的竹巴噶举派的朗那寺和东北面的格鲁派的日苯寺。

历来的朝圣者都以到过此湖、转经洗浴为人生最大幸事。其实,玛旁雍错作为圣湖之母的地位,即便仅对一般旅游观光客来说,也是无可置疑的。信徒们认为,这里的圣水能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清除人肌肤上的污秽。印度人对玛旁雍湖的敬仰之情,还因其领袖圣雄甘地的骨灰也撒入了玛旁雍湖。所以每年夏季,印度、尼泊尔等周边多国和西藏的香客纷纷到此朝圣沐浴以求功德,他们还将圣湖的水千里迢迢带回家去,当作珍贵的礼品,馈赠亲友。

圣湖有四大浴门:东为莲花浴门,南为香甜浴门,西为去污浴门,北为信仰浴门。楚古寺周围被尊为圣洁的浴场。圣湖四面还有四水之源:东面是马泉河,北面是狮泉河,西面是象泉河,南面是孔雀河。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4种神物命名的这4条河,分别又是南亚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

关于玛旁雍错的记载和传说不胜其多。由于它与冈仁波钦一道同为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所崇奉,所以被不同的宗教赋予不同的解释和功能:

在西藏,早期的苯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于是以龙王之名“玛垂”命名。曲尼多吉所著《玛旁雍错概说》中是这样介绍湖的形成的:玛旁雍错诞生之前,曾有一位菩萨心肠的国王木崩,在去往丛林的路上看到人们生老病死的苦状,便求教于其师:这些痛苦应属贤明君子吗?答道:应属于所有芸芸众生。国王便请教解除痛苦之法。答道:惟有布施。于是国王令人修了许多房子并邀请所有贫苦受难者为他们提供为期12年的温饱。随着烧饭的淘米水愈聚愈多,12年的光阴便成就了一个湖泊。藏文古籍《冈底斯山海志》中是这样记叙的:圣湖玛旁雍错中有一座广财龙王的龙宫,龙宫中聚集了世间众多的财宝。来到这里朝圣的人,只要绕湖一圈或者在湖边能得到湖中的一条小鱼、一块小石头、一根飞鸟的羽毛便算是得到了龙王的赏赐。在佛教传说中,认为玛旁雍错的湖水直接来自神山的融雪,是圣水,用它来洗浴能清除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肌肤上的污秽,使人的心灵纯洁。而印度教的故事则说,在印度,它的名字叫玛那沙罗发尔——玛那沙湖,因乌玛女神每天在玛旁雍错沐浴,所以湖水成了圣水。古老的印度经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是身体触到玛那沙罗发尔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过的人,将走进勃拉马的天堂;凡是饮过它的水,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里,并解脱百次轮回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