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苯波教

2018-01-10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从严格意义上讲,苯波教是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它保持着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形态,而且带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及其藏民族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摆脱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世俗文化一直融合在宗教文化之中,两者没有鲜明的分界线。

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的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劳动、生息在今日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藏民族信奉着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古老的传统宗教,这就是后来所谓“苯波教”。苯波教的产生及其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苯波教与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弄清苯波教这个古老宗教的历史源头,首先应该对藏族的远古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

藏族古代史书《柱间史》记载:“东、党、赛、莫,即四大宗族,是雪域藏地最早出现的人类”。这四大宗族,也可称为四大氏族,但更准确的解释,应为“四大姓氏”,因为迄今藏族诸多姓氏中仍有延续下来的上述“四大姓氏”。由此可知,这四大姓氏或宗族为藏族族源。

经过漫长的岁月,藏族历史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以后依次由玛桑九兄弟、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统治”。从这些不断更迭的统治者以及不断分化又重新合并的社会结构,可以看出藏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或基本特点,同时又表明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属于原始社会。

当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藏族地区有了神灵观念,并出现众多神祗,诸如山神、水神、地神、天神等等。依据有关藏文史料,藏族地区对神灵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其具体情形已微茫难考。但藏族人的神灵观念基本上是随着藏族古代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万物有灵”观念曾令藏族先民虔诚地跪拜在具有巨大威力的各种神灵的脚下,他们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祭品,崇拜神,向神祈祷,表示感谢或赎罪,并希望神能保佑自己。”《柱间史》记载:赛·苯波、玛·苯波、东·苯波、奥·苯波等十二名有识之士正在祭献神灵。“这是大约公元前四世纪藏族地区祭献神灵的情形,这十二名有识之士,实际上就是十二位苯波。当时的苯波相当于巫师或祭司,引语中苯波之前的字均为姓氏。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的苯波二字成为后来苯波教名称的最初的由来。根据大量有关藏文史料,以上十二名苯波是集巫师与酋长于一身的特殊人物,既是当时总管一切精神文化的巫师,又为当时藏族十二小邦之行政酋长。正如许多国家在各种时代都曾存在过集祭司与帝王于一身的人物,他们具有半人半神、或半神半人的性质。这种巫者为王和王者行巫,应当说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随着藏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约当公元前4世纪,有文字记载的藏族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及其赞普诞生了。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古代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分散的原始社会解体,新的统一的奴隶社会开始形成。然而,以前身兼酋长的巫师们随着社会形态发生质变而失去了酋长地位。这是历史的发展给他们所带来的冲击,也是神权和政权的分离。从此,这些失去酋长地位的巫师们便专司巫术活动,使巫术活动更具有宗教性。藏民族的传统宗教苯波教,大约于此时开始萌生。尽管初期的苯波教显得十分幼稚,但它经过巫师们那神话般的渲染,也有着极端神秘的宗教仪轨,还是赢得了当时庶民百姓的虔诚信仰。

总之,生根于藏族古代社会里的苯波教,经历了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宗教,发展成为一个有比较成熟的经文以及系统化的教规仪礼的人为宗教。苯波教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多苯时期、恰苯时期和居苯时期。

(文章来源:西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