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藏传佛教寺院宗教文化的功能及特性

2018-01-03 尕藏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 要】 本文以田野调研或个案分析为主要依据或研究方法,对西藏地区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的宗教文化功能及其特性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个案描述和理论分析,主要从宗教仪式与信教群众、宗教节日与民间文化、居士传承与村落文化等互动关系的角度作了深度论述。

【关键词】 西藏寺院文化特性;藏传佛教

寺院作为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载体和宗教活动中心,在宗教与信教群众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纽带或桥梁作用。就寺院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而言,它主要通过平时的宗教仪式和特定的宗教节日等宗教文化功能来有效维护藏传佛教的宗教神圣性,并对广大信教群众提供宗教上的周密服务。从而在宗教与藏区居民之间营造一种互动互利的和谐社会或文化交流氛围。

一、宗教仪式与信教群众

在社会学的理论层面上,一座寺院是否在正常运转,主要看它有否能力举办平时的宗教仪式。因为平时的宗教仪式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一种宗教的真实存在。同时,宗教仪式也是某种宗教经常性地同信教群众发生宗教关系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平时的宗教仪式不仅是宗教行为的程式化和规范化,而且具有很强的宗教社会功能。比如,通过平时的宗教仪式,增强广大信教群众的宗教信念、加深他们对宗教的感情、强化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所以,在寺院里平时举行的宗教仪式,作为凸现宗教神圣性的一种外在形式,无论对于宗教本身,还是对于宗教所依存的区域社会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个案调查:江孜白居寺的宗教仪式①

白居寺是一座混合型寺院。包括格鲁派、萨迦派和布顿派三个不同宗派。在历史上有16个扎仓,其中格鲁派拥有8个扎仓,萨迦派拥有4个扎仓,布顿派拥有4个扎仓;16个扎仓中又有4大扎仓之说,其中格鲁派拥有2个扎仓,萨迦派和布顿派各自拥有1个扎仓;1959年民改前僧人达1500多名,由格鲁派僧人主持寺院管理。比如,白居寺的寺院总堪布由色拉寺藏巴康参派遣担任。

目前,白居寺继续保持了传统风格,依然是一座包括格鲁派、萨迦派和布顿派在内的混合型寺院,可在规模上比以前大为缩小,过去16个扎仓中只保留下3个扎仓,即格鲁派、萨迦派和布顿派备1个扎仓,政府批准的僧人编制为80名,其中格鲁派编制40名、萨迦派编制20名、布顿派编制20名;现在实有76人,其中归属格鲁派的43人、归属萨迦派的21人、归属布顿派的12人。白居寺三大宗派僧人除了在大经堂举办集体的大型法会之外,也在各自宗派扎仓内举行各种不同宗教仪式。大经堂和各个扎仓举行的宗教仪式主要有:

1.大经堂内的宗教仪式

(1)日常性的宗教仪式:

早课:早晨6.30—9.30时,每月8、10、15、25、30日,集体念诵加行法(Sbyor chos)和入菩萨行(Spyodvjug);

午课:中午13:00—15:00时,举行菩提道次第、药师佛、上师供养等仪轨;

在外打工的3个女儿是仁青平措居士家的创收现金的主要劳动力。

晚上一般不举行宗教仪式,除了固定的宗教仪式之外,白居寺僧众还有在大经堂内诵读般若经和甘珠尔部的宗教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