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五月底前往阿里地区普兰县时,那里刚下过一场大雪,空气中还有一股潮湿的味道。
普兰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冈底斯山,是“雪山环绕的地方”。去之前,“神山”、“圣湖”的概念就占据了我对这一地区的全部认知。及至所见,不管站在哪个位置,都感觉自己是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天空,像站在一幅大气磅礴的国画前,蓝天白云伸手可触,一种无形的肃穆和敬畏立时入怀,心胸随着大自然的泼墨写意变得无限宽广。
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山地区,在众多海拔超过7000米的群峰之中,冈仁波齐以它金字塔般的山形和世界性的神灵地位迥然傲立。苯教、印度教、耆那教、藏传佛教同时把它尊崇为“神山”。相传苯教发源于此;印度教认为这里是主神湿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宣称这是其祖师瑞斯哈巴那刹得道之处;藏传佛教则笃信这里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把它和我家乡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以及青海的阿尼玛卿山、尕朵觉沃山共称为“四大神山”。
在冈仁波齐神山脚下海拔4650米的塔尔钦小镇和转山路上,我们遇到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朝圣者。他们风尘仆仆,在转山路上长久叩拜、虔诚行走,期冀心愿在蓝天白云和雪山下滋滋发芽,希望在神灵之地洗涤罪孽、精进修为、增持功德、脱出轮回,找到道德和灵魂的归宿。塔尔钦小镇因为众多朝圣者的到来热闹起来,但当地的藏族群众似乎并不为所动,他们守护着天地灵气,守护着内心的恬淡和宁静,安然地享受着这一切带给他们的恩泽。在小镇外,我们遇到一位到井边打水的阿佳,她扬起头向我们微笑,经幡在她身旁飘动,她的脸上写满了安详和宁静。
在冈仁波齐神山内转道的一座雪峰之下,江扎寺伫立在一道山脊上。这是我到过的海拔最高的藏传佛教寺庙,近5100米。据说江扎寺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在阿里地区的第一座寺庙,建于公元13世纪。寺庙的僧人介绍,历史上江扎寺鼎盛之时有属寺16座之多,现在虽然僧人不多,但大家潜心修行、正信正行,认真为周边信教群众做佛事,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和谐模范寺庙。寺庙规模不大,正在进行局部修缮和整饬。主殿内供奉着直贡噶举派祖师觉巴大师,主殿背面的山坡上建有17座白塔。寺庙旁边有一条小河,蜿蜒流向神山转山的起点和终点塔尔钦小镇,寺庙僧人说这是塔尔钦小镇的主要生活用水。主殿前的平台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这里望出去,南边雪峰之下就是圣湖玛旁雍措。
玛旁雍措拥有同冈仁波齐一样崇高的地位。藏语中,“玛旁”意指不败,“雍”是碧绿的意思,“措”就是湖泊。这是一个永恒不败的碧色湖泊,是“万水之源”。冈仁波齐融雪注入玛旁雍措,流经西藏大部分地区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的四条大河藉此发源,像这片大地上的四条掌纹,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滔滔奔涌。“当却藏布”马泉河的下游是布拉马普特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的下游是恒河,“朗钦藏布”象泉河的下游是苏特累季河,“森格藏布”狮泉河的下游是印度河。有人说,玛旁雍措湖中积满了来自神山的清、澄、净、爽、软、甘、轻、美八德圣水,能清除心灵污秽、祛除身体诟病、洗除百世罪孽。因此,到这里转湖朝圣的人年年络绎不绝。
玛旁雍措湖北面是冈底斯山的冈仁波齐峰,南面是喜马拉雅山的纳木那尼峰。湖面碧波如镜,清澈如蝉翼,白云和雪峰倒映其中,天光、水色浑然一体,呈现出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近岸的湖水泛着轻轻的涟漪,站在湖边,人的心情随水波微微起伏,欢愉在涟漪的圆晕中不断扩散开来。这是一种语言无法企及的美。望着在风中飘舞的经幡、湛蓝的湖水和远方连绵不绝的雪山,一种超脱、宁静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想起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吟颂:“这是一面用石头也敲不碎的明镜,它的水银永远不会消褪,它的外表装饰一直都有大自然在不断地修补;它的镜面历久弥新,风暴、尘埃也不能使之晦暗无光——这一面镜子,所有的脏东西落到上面都会沉下去……”。是的,圣湖映照雪山,映照白云,也映照着你我,送给我们清澄,让我们不至于迷失。
神山、圣湖、千年古寺,“神”在的地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焦虑。在这里,在这片五月雪后初霁的神灵之地,我们尽可以放下旅程的沉重,保持一种悠闲、安静、缓慢的姿态,听轻声细语的风声,听江扎寺传来的串串梵音。(中国西藏网 图、文/吴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