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们参加社区举办的茶话会活动。

老人在参观社区文化墙。

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看书。
重阳佳节,翰墨飘香。近日,拉萨多家老年课堂内暖意融融,墨香与纸香在空气中交织。银发学员们端坐桌前,有的提笔临摹藏文、汉文,一笔一画间满是认真;有的俯身研读教材,老花镜后的眼神专注而明亮。他们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为这个专属老人的节日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目前他们最期盼的是填补精神空白,让晚年生活不再仅仅围绕柴米油盐,而是增添几分书香与活力。如今,这份期盼被看到了,设在家门口的老年教育课堂,为老人搭建了学习平台,书写“夕阳生活”的鲜活精彩。
课程“量身定制”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在由城关区蕃阳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协会运营的策门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内,每天都能看到老人们投入学习的身影。藏文课上,大家跟着老师念字母,手指在桌面上反复描摹字形;瑜伽教室里,伴着轻柔的音乐,老人们缓缓舒展身体,认真调整每一个姿势;安全科普课上,有人掏出小本子,仔细记下防火、用药安全的要点……
这样热闹的学习场景,源于一份精准适配的“老年兴趣菜单”,策门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每日开设两节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课,内容涵盖文学阅读、藏文教学等知识类课程,瑜伽、民歌、朗玛堆谐等文体课程,还有安全知识科普等实用内容,从“滋养精神”到“强健身体”,全方位覆盖老人需求。
这份“菜单”的背后,是负责人罗布对老人需求的深度洞察。作为城关区蕃阳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协会的工作人员,同时身兼照料中心院长与老年教育负责人,罗布曾按团队经验自主设置课程,但他很快发现,要让老人真正喜欢,必须先懂他们想要什么。于是,他带领团队走访了社区近100名老年人,听他们聊生活、谈想法。
“现在吃穿不愁,就是在家待着有点闷,想学点新东西。”“要是能学认字就好了,以后看药盒、读通知就不用麻烦孩子了。”老人们的心里话,成了课程调整的方向。“如今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得到充分满足,当下最迫切的是填补精神空白,他们渴望学技能、接触新鲜事物,让晚年生活更有滋味。”罗布说。
摸清需求后,罗布迅速推动课程体系升级。不仅保留并优化了藏文等原有课程,还新增了文学阅读、瑜伽、安全知识科普等课程。目前,策门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教育课程涵盖藏文、汉文,且贴心分设不同班级:初级班针对零基础学员,从藏文字母教起,现有15人;中级班面向有一定基础的老人,重点教授短词、日常用语,现有50余人。
课程推出后,老人们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每堂课都展现出极高的认真度。其中,78岁的卓玛央宗是课堂上的“常客”,她每天总是最早来到教室,听课、练习时格外专注。令人欣喜的是,曾经“什么都不会”的卓玛央宗,如今已能熟练地读、写藏文。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她还特意为策门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送来锦旗,用最朴实的方式感谢中心带来的优质课程与温暖陪伴。
师生双向奔赴的热爱
让老年课堂满是暖意
“这些是我的学生,他们来啦!”每天清晨,看着老人们陆续走进教室,城关区蕃阳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服务协会工作人员、策门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主任扎西拉姆总会笑着迎上去。从事老年教育近四年,她既是处理财务、整理数据的“后勤员”,也是教舞蹈、讲知识的“授课老师”,更成了老人们信任的“贴心人”。
扎西拉姆负责的是老年教育初级班,学员全是零基础老人。为了让大家跟上节奏,她把教学节奏放得很慢。教藏文握笔,会握着老人的手调整姿势;教舞蹈步法,会分解成“先抬左脚、再迈右脚”的简单步骤,反复演示,直到每个人都点头说“懂了”。“老人们学得认真,我更得有耐心,不能让他们觉得‘难’。”扎西拉姆说。
让扎西拉姆格外欣慰的是,老人们不仅没有“畏难情绪”,反而带着十足的热情主动学习。课上,他们会凑到跟前轻声问“这个步骤再讲一遍好不好”;课后,还会拉着她复盘当天的内容。“看着他们眼里的认真劲儿,我心里既满是成就感,又藏着几分骄傲。”扎西拉姆说,这份双向的投入,让她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能让老人们对新事物的热爱变得更具体。
就连周末休息时,扎西拉姆也常会收到老人们的消息。“在家待着总觉得少点什么,就想早点到教室跟着你学。”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扎西拉姆每天用心教学的最大动力,也让她更坚定地想把会的、能教的,都好好传递给这群可爱的“学生”。
62岁的巴桑卓玛也在课堂里找回了新的生活乐趣。“以前我不识字,来这儿一年多,不仅学会了读和写,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巴桑卓玛说,“现在生活好了,就想多学些新东西,每天都盼着来教室,根本不想待在家里。当初也是听大家都说这里好,我才来的,现在觉得来对了!”
老师用心教,学员认真学,这份双向奔赴的热爱,让策门林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成了老人们感受温暖、收获幸福的“第二个家”。
从“物质”到“精神”
老人盼来家门口的课堂
在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的城关区洛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内,一群专注学习的老人也正借着老年课堂,重新拾起学习的乐趣。“如今老人们的生活好了,对精神文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洛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多元课程体系,其中藏文学堂是最受欢迎的‘爆款’课程。课堂采用‘基础字母+日常短句’的阶梯式教学,每周开设2次,每次1小时,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不会让老人感到疲惫。”
“以前看不懂孙辈课本上的藏文,现在我都能自己写了!”65岁的卓玛话里满是自豪。刚上藏文学堂时,她连藏文字母的笔顺都记不住,常常对着教材发愁;如今,她不仅能熟练地写出自己的名字,还能写出一些短句。
除了藏文学堂外,洛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还同步开设朗玛堆谐、手工编织、手工折纸等课程,每日吸引近40名老年人参与,课堂里时常回荡着读书声与欢笑声。记者了解到,2024年9月至2025年10月,该中心已累计开展老年教育课程超80课时,用丰富的内容为老年人搭建起“老有所学”的平台。
“在家门口就能学藏文、学编织,还能赚点零花钱呢!”75岁的卓嘎笑着说。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人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收获“银发收入”,洛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仅免费提供毛线原料,还专门邀请老师手把手教授编织技巧,更暖心地搭建了“学习-创作-变现”的闭环,编织成品通过义卖获得收益后,20%用于该中心日常老人服务支出,剩余80%则全额返还给创作者。
重阳的翰墨香还未散去,拉萨老年课堂里的学习热情仍在延续。从家门口的便利,到量身定制的课程,再到课堂里的温暖陪伴,这些细微之处的用心,正让“老有所学”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变成了老人们实实在在的“夕阳福利”。在这里,年龄不是界限,热爱不分早晚,老人们用认真与热情,把晚年生活绘成了一幅满是光彩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