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最美砂石系统”的某水电站砂石生产系统。
在雅鲁藏布江畔,中国水电九局的拓荒者们以匠心担当,将钢铁之力与生态之美巧妙相融,打造了西藏首座“花园式”绿色环保智慧砂石生产系统。因其独特的设计、卓越的环保性能、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智能管理模式,成为现代化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被行业专家称之为“中国最美砂石系统”。
设计之美巧夺天工,空间艺术的完美演绎。步入厂区,这里没有机器的刺耳轰鸣,没有粉尘飘散,更没有污水排放。整个系统规划设计巧夺天工,砂石生产、混凝土制备和污水处理三大核心功能区布局紧凑流畅,在苍翠的山岭映衬下显得和谐而现代。
从粗碎车间的磅礴力量到成品料仓的静默守护,从风冷料仓的精密温控到混凝土拌和站的高效运转,每一处都凝聚着精益求精的设计智慧。半成品料仓直径30米、高24米的巨大筒仓,以“自上而下、逐层拼接”的倒装法快速成型,解决了半成品骨料堆存引起的粉尘与噪音污染难题;成品料仓上方的气膜仓,采用抗高原强紫外线PVDF膜材,以无梁无柱的大跨度结构,完美封存了内部的砂石。
生态之美绿意盎然,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花园式”绿色环保智慧砂石生产系统开创性地采用自主创新工艺,将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工程85%的开挖渣料“变废为宝”,转化为高品质砂石骨料,使青藏高原大型水电工程无须新增开采料场,避免6万多平方米生态被破坏。对渣料进行脱泥处理产生的泥沙,经过改良技术制备重构成土壤,用于工区绿化和土壤复垦,既有效解决了高原工程区土壤匮乏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还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整个砂石混凝土生产系统场内绿化率高达40%,传统的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生产场景,被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式”砂石生产系统厂区取代。
科技之美科技赋能,创新技术的璀璨绽放。面对高原工程开挖料中软弱岩石难以剔除的技术难题,中国水电九局技术人员自主研发的“干湿结合无用物质精准量化剔除技术”横空出世,有用料、无用料,砂、石、泥土泾渭分明。针对机制砂“两头大、中间小”的痼疾,复合筛网调级等技术实现了机制砂高质稳定制备的突破。在粉尘与噪音的驯服上,“柔性脱粉+石粉双向调节”工艺与“顺流组合布袋除尘+气流密闭运输+整体封闭”的组合拳,不仅锁住了粉尘,回收了石粉,更构筑起高效的隔音屏障。
深度融入BIM建模与数字孪生技术,从重大方案比选、碰撞检查到进度模拟,数字场景与现场施工紧密联动,引领机制砂石系统步入模块化加工新纪元。全系统智能化控制覆盖了从粗碎、筛分、成品骨料到混凝土出仓、废水处理的全链条,且故障预警与质量监测如影随形。
依托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老带新、师带徒、一帮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开展的“‘花园式’绿色智能环保砂石生产系统”相关课题研究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省部级工法2项和QC成果奖3项(含特等奖1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6篇。
智慧之美智能管控,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在智慧指挥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汇聚着全厂区视频监控与生产数据流,管理者在任何地方都能洞悉每个角落的脉搏。这是系统的“智慧大脑”,也是“绿色神经”的中枢。
全系统应用是中国水电九局自主研发的GEPI绿色环保节能智能制备关键技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自动控制理论、PN通讯与集中监控,砂石加工系统实现设备自动化、远程监控与智能预警;混凝土生产系统通过PLC以太网通讯实现骨料自动上料与无人值守;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全自动絮凝剂加药装置、智能PAM/PAC投加系统与实时水质监测,确保600 /h废水处理后浊度稳定低于100mg/L,实现“零排放”循环利用。
智能环水保监测系统如同24小时在岗的生态哨兵,通过对运行数据与水质在线监测、控制以及砂石骨料质量在线检测,极大地提高了成品骨料加工效能和产品质量。
这座屹立于雅鲁藏布江畔的“花园式”砂石混凝土生产系统,于2024年6月30日全面建成投产,以1200吨/小时的强大处理能力,默默支撑着226.44万立方米混凝土的供应使命。
滔滔雅江作证,曾经的工程开挖渣山,如今化作绿色的脊梁;曾经尘土飞扬的工地,如今盛开芬芳的格桑花。中国水电九局用一座“花园工厂”向世界证明,高原工程建设可以如此美丽,绿色发展可以如此有力,中国智造可以如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