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古道新风

九寨沟探索“生态筑基+智慧管理+科技赋能”的绿色发展路径

2025-10-17 人民网-四川频道

  10月13日,在九寨沟举行的“2025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合作交流会”上,九寨沟管理局局长赵德猛以“童话世界的绿色答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九寨沟探索与实践”做专题报告。

  据悉,自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以来,九寨沟始终坚持以“守护生态本底、探索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逐步探索出“生态筑基+智慧管理+科技赋能”的绿色发展路径。九寨沟始终坚持“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方针,在生态保护、文旅融合、民生发展、科研赋能等方面不断探索。特别是2017年地震后,九寨沟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重建要求,生动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维护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其完整性、真实性的关键作用。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九寨沟始终践行“两山”理念,以保护优先筑牢生态本底,以创新举措守护源头活水。

  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管理。持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大工程”,针对受灾生态区域,采取补植乡土植物、飞播造林、苔藓覆绿等生态修复措施,使植被覆盖率从震后的79.64%提高至82.12%,优化了全域植被覆盖结构。深入开展大熊猫、雪豹、兰花等12项专项调查,系统掌握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状况。羚牛、斑羚等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并于2024年新记录到荒漠猫、白尾海雕等珍稀物种。聚焦林业有害生物、动物疫源疫病及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防控,建成中心测报点实验室,全面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切实为3838种野生动植物营造稳定宜居的生态环境。

  推动环境管理、节能发展与负责任旅游落地。率先引进环保观光车与国际领先的真空负压卫生间系统,所有污水、垃圾均统一运至沟外集中处理,水体环境质量长期稳定维持在国家Ⅰ类标准。近年来,累计新增电动观光车102台,预计明年将提升至50%,切实减少遗产地内碳排放。依托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空间信息监测系统与综合观测站,持续开展水体环境、钙华沉积速率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大力推进水环境研究与沼泽化防治,保障淡水生态系统安全。坚持生态环境最小扰动要求,率先实施旺季每日最大承载量为4.1万人次、淡季为2.3万人次限量旅游政策,2024年九寨沟累计接待游客586万人次,在持续高负载运行下,实现“零重大安全事故、零重大服务质量投诉、生态环境零污染”的优异目标。

  推动世界遗产价值守护与服务产业协同发展。坚持生态友好型理念,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完成18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构建形成“人防+技防”一体化预警体系。采用环保施工工艺,建成集指挥调度与票务服务于一体的沟口立体式服务中心,项目荣获“天府杯”及绿色建筑金牌认证;构建智慧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运行效能,搭建以“一基础一中心两平台多应用”为核心的智慧架构,率先实施全网实名订票、景地一体化应急管理及高峰期“县—局—司”三级联动机制。创新破解世界自然遗产震后修复难题。针对因地震溃决的火花海,联合专家团队研发生态修复材料与成套技术,首创自然遗产近自然修复模式,修复后既保障下游安全,又守护了遗产完整性。成果入选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世界遗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

  坚持社区协同发展,构建包容发展模式

  九寨沟通过旅游收益反哺、鼓励旅游业态创新等举措,有效促进居民增收,保障民生幸福,联动管理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做好基础保障,推动民生安居。始终将居民视为九寨沟保护与发展可依靠的力量。着力构建多元收入体系,通过工资薪酬、门票收益反哺、股份分红及旅游经营等多种渠道,持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居民人均年收入由1984年的270元稳步增长至2024年的约8万元。并且带动区域共同发展效应显著,九寨沟县旅游总收入从2014年的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3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4.28万元,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巩固。民生保障工作扎实有力,先后规划建设住户沙坝外迁安置基地,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8·8”地震后,全面推进农房加固与村寨风貌改造项目,恢复重建村寨活动中心,配套建设给水管网、电力线路等设施,系统筑牢安居基础,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与安全感。

  重视就业保障,实现体面营收。成立社区居民占股的联合经营公司,建设诺日朗中心站标准化经营摊位,通过租衣摄影等旅游业态吸纳500余名居民就业;优先聘用社区居民就近从事生态管护、环保等工作,实现居民的就业保障。目前居民所涉及的职业类型涵盖机关事业单位、生态管护、地灾监测、旅游经营等。九寨沟景区发展带动“九环线”近30万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基本覆盖沿途各县。

  联动管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设立居民管理办公室,与社区“两委”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统筹推进社区事务。每年联合开展环境整治、应急演练等专项行动,形成协同治理合力;将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年度培训计划,结合常态化宣传与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多渠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草原防灭火、规范旅游经营服务等宣传教育,社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显著提升。近十年来,未发生严重破坏生态事件,社区逐步迈向包容、安全、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坚持科研创新赋能,强化可持续发展支撑

  九寨沟持续强化环境监测与研究,增强遗产抗风险韧性,搭建科研平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完善科教设施提升公众健康环保素养,赋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

  持续监测与研究,提升极端气候应对韧性能力。在气候监测方面,重点围绕气候变化对遗产地关键要素的影响,建设1个温室气体综合背景站、4个二氧化碳通量监测点及5个全自动气象站,系统开展气温、降水、臭氧、氮氧化物等指标的长期监测与综合评估。长期观测表明,降水量增加促进了流域地质层中矿物的溶解,导致水体中钙离子与碳酸氢根等离子浓度上升,为钙华沉积创造了有利的水化学环境。当前钙华沉积速率监测结果与历史同期水平基本持平,反映九寨沟钙华沉积过程总体保持稳定。并持续加强监测能力、深化科学研究、开展工程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策略,积极推动申报“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纳入国家监测体系。

  加强合作交流力度,为遗产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自1996年设立科研管理机构以来,九寨沟已累计建成7个研究合作平台,与国内外50余家国家公园、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并成立九寨沟决策咨询委员会,持续强化智力支持。近5年来,牵头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项,承担其他省级科技项目及横向课题13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专著。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及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的合作获得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被誉为“一带一路”科研合作中“守护亚欧大陆两端的蓝宝石”。今年新增英国洛蒙德湖作为国际合作伙伴,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通过系统推进“科研-实践-共享”协同机制,九寨沟正逐步构建起开放包容的全球伙伴生态,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汇聚广泛合力。

  深化科普教育,推动健康福祉与优质教育协同提升。建成展示中心、生态文化展览馆等科普场馆,配备完善的解说系统和户外研学设施,实现游憩体验与知识传播的有机融合。开发3条主题研学路线、8套自然教育课程,并依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编制国际化研学手册及轻量化教育活动方案,持续提升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适应性。面向全球招募志愿者,引进国际先进自然教育理念,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为项目注入了多元创新视角;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开展生态探索、苔藓科普等专题活动,推动专业科研资源向公众教育内容转化。通过构建“自然疗愈+知识获取”复合场景,九寨沟实现了身心双重健康与优质教育的协同提升,相关自然教育案例获评“人与生物圈”全国优秀案例,并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自然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进行分享,向全球展现九寨沟自然科普教育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