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平原到川西北腹地,崇山峻岭间,一条“云端”高速已经织就。9月29日,G8513线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简称“九绵高速”)全线通车。成都至九寨沟县的车程从原来的8小时缩短到4小时左右,九寨沟、黄龙两大世界级景区实现高速直达。
九绵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甘肃平凉至四川绵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又一条西北方向出川大通道,从开建之初就备受关注。这条全长245公里的交通干线有何特点?它在加快推动“两环六廊”大九寨交旅融合空间布局上将有何为?记者前往九绵高速,一探究竟。
鏖战9年的攻坚之路
九绵高速一度被业内视为“极限挑战”。这条高速路海拔从绵阳江油的500米跃升至白马隧道顶的2300米,一路途径塔藏断裂、虎牙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等多条断裂带。沿线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异常发育,阻碍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云端高速”。蜀道集团供图
为了克服地形高差悬殊带来的影响,顺利穿越“地质博物馆”般的复杂地貌,九绵高速一路铺设高桥、隧道翻山越岭,全线桥隧比高达82.15%,131座桥梁与45座隧道在245.8公里路程中交织连接,8成以上路段穿山越谷。
从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白马隧道历时9年的攻坚历程,可以窥见这条高速建设的不易。
白马隧道长13公里,被誉为“国内设计施工最高难度等级的公路隧道之一”,建设周期长达9年。在其掘进过程中,不良地质组团“来袭”。
首当其冲的就是软岩大变形。白马隧道一路穿越7处发育构造断裂带,隧道内遍布碳质板岩和炭质千枚岩,Ⅴ级围岩占比高达97%,软弱破碎的岩体让掌子面开挖不久后遭遇大变形,建设者在隧道中掘进,犹如在豆腐里钻洞。隧道瓦斯段落全覆盖,掘进更是“难上加难”。
“水”也令人头疼。白马隧道富水段最大日涌水量达65000立方米,相当于25个标准游泳池储水量 ,隧道埋深大,地应力高,掘进过程中常遇塌方、高压涌突水等地质灾害。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建设者创新工艺技法,通过“强超前、快支护、紧步距”的“三道拱”施工支护理念的实施,实现了“快挖、快支、快锚、快封闭”,最终将月进尺从30米提升至90多米。
平地螺旋隧道则展现了工程智慧的另一种维度。这条隧道虽然只有3700米长,但从隧道的一端到另一端却要实现152米垂直爬升,相当于54层楼高。设计施工单位使用螺旋上升的设计,克服山区隧道高差悬殊问题,在有效减少路线延长约10公里同时避免对勿角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破坏。
9年建设中,九绵高速全线累计立项12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专利70余项。建设者用技术突破成功回应了自然的考验。
山间公路建设的绿色标杆
九绵高速贯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及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江油市、游仙区。沿线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池坪森林公园、平通河裂腹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窦团山-佛爷洞风景名胜区等多个环境敏感点。
甘海子景区的漫游道。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供图
项目地处川西北高寒高海拔地区,走廊狭窄、土地稀缺,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建设团队秉持“最大程度保护、最低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修复”原则,通过优化线位设计、减少弃渣场数量、推广“零开挖”进洞技术等措施,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线路采用桥隧形式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97.294公里,该路段桥隧比高达95%,仅占用公园岷山片区总面积的0.027%,对大熊猫栖息地几无影响。
这种生态友好理念同样延伸至水生生物保护。为守护平通河裂腹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通过“大跨径桥梁+长隧道”优化方案,缩减跨越核心水域次数,采用改线的方式换取生态安全。
九绵高速将绿色公路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机结合,它也因此成为四川唯一一条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典型示范项目。
串联大九寨旅游瑰宝的文旅通道
“高颜值”,是九绵高速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这条高差达1800米的高速公路串联起九寨沟、黄龙、王朗自然保护区、白马藏族乡、平武报恩寺等30余处优质文旅资源,车辆在高速上一路疾行,车窗外的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让人误以为踏入“人间仙境”,让人真切体会何为“一路皆景、一路通景、一路向景”。
作为大九寨旅游环线的主通道,九绵高速串联起“大九寨”“大熊猫”“大蜀道”三大世界级文旅IP,全线依托18处高速互通与主题服务区建设,加快实现“两环六廊”大九寨交旅融合空间布局,推动四川全域旅游从概念变成现实。
九寨沟收费站。蜀道集团供图
作为大九寨旅游环线主通道,九绵高速开通让九寨沟与绵阳、成都等核心城市的连通效率显著提升,总里程4500公里,覆盖6个5A级景区、47个4A级景区的大九寨交旅融合“三环九珠”总体布局因此形成,大九寨区域“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由此构建。
随着这条高速的开通,九寨沟的文旅辐射效应被放大,游客过去耍完九寨黄龙景区就离开的“单点游览”模式有望被打破。通过高速路的串联效应,今后,顺道探访李白故居、报恩寺、白马山寨等沿线景点,一站式打卡川西北景区的游客将会增加。
九绵高速还重视“后天优势”打造。全线依托沿线藏羌文化、白马文化及李白文化等多元人文背景,以“一站一格,一站一景”的设计理念建设了17个收费站,推行“无亭化、集成化、轻量化”的新型收模式,通过全线配置34台“智慧收费机器人”,给司乘人员带来无与伦比的便利体验,让智能化通行与地域文化体验深度融合。
“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而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9月29日,“高速通车启新程 文旅融合谱新篇”九寨沟县新闻发布会上,九寨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雪婷介绍,近年来,九寨沟当地已打破“单一景区依赖”,构建起以九寨沟核心景区为引领,神仙池、甲勿海熊猫园、爱琴海、金猴谷景区为支撑,以及华美胜地、世外罗伊、九寨云顶等国家级、省级度假区共同组成的“1+4+3”全域旅游新格局。九绵高速的开通,无疑将对沿线文旅产业的发展起到助力。
九寨沟神仙池隧道。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供图
9年鏖战凿穿“地质禁区”,实现守护生态家园与经济民生发展兼顾。这条高颜值、高难度、高效率的高速路每一米延伸,都镌刻着攻坚与守护的印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按照计划,四川在年底前将再建成通车13个项目(路段)约840公里,全年建成通车高速公路9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1000公里,新增3条出川大通道,新增3个县实现高速公路通达,整个“十四五”时期将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3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