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深处,松茸香气萦绕;横断山脉里,曾经的猎人和伐木工转型为“生态卫士”……近年来,迪庆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筑牢滇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好“四大保卫战”,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持续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化作民生福祉,让高原群众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生态屏障:筑起滇西北“绿色长城”
清晨的维西县塔城镇响古箐内,72岁的护猴员余建华背着装满松萝(滇金丝猴主要食物)的竹篓,踩着露水走向密林深处。他的脚步轻缓,目光警觉地扫过树梢——那里栖息着全球65%的滇金丝猴种群。这位曾经的猎人,如今已守护这群“雪山精灵”28年。“过去打猎是为了生存,现在护猴是为了子孙。”余建华感慨道。从手持猎枪到手拿望远镜,迪庆州数万名像余建华一样的村民,用半生岁月见证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觉醒。
这场转型的背后,镌刻着迪庆州几十年如一日的“绿色长征”——从白马雪山第一声滇金丝猴的啼鸣划破狩猎时代的暮色,到林长制与河(湖)长制“双剑合璧”构筑起立体防护网,迪庆州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兴绿六大任务,强化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生动实践。2024年,全州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00.44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43.32%,完成绿化面积357万平方米,全民义务植树310.56万株。5000余种植物、100余种真菌、1400余种动物在这里竞相绽放生命力。
民生答卷: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2024年,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奶思村民小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庄周边景区年均能反哺奶思村民小组20万元。在维西县保和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当地建成58家生态农庄,年收益总数突破320万元。通过创新生态资源转化机制,迪庆州将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群众端起“生态碗”,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绿色共富的新路径。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迪庆州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全州还对大面积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小流域治理、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这些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补齐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供水供电、通信网络、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规范管理运行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建立完善户分类、乡镇村运输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四个统一模式,加大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乡村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绿色经济:绿水青山带来丰厚馈赠
每当松茸采收季节,走进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吉迪村,硬化路蜿蜒穿过葱郁林海,藏式民居掩映在绿树红花间,田间地头不时传来村民采收松茸的欢笑声。这个曾以伐木为生的村庄,如今以87%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年产值近3900万元的松茸产业,从“木头财政”到绿色发展的蜕变,正是迪庆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迪庆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虎跳峡徒步线路、雨崩村神瀑线、尼汝秘境等线路,吸引着世界各地户外爱好者纷至沓来;境内分布着的温泉资源与藏医药的疗愈之旅,为当地百姓与游客提供沉浸式康养服务;G214迪庆段让自驾者体验“一日跨三江”的地理奇观……依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立体生态系统,迪庆州突破单一林下经济模式,催生出康养经济、徒步游、自驾游、研学旅游等绿色产业,2024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22.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52.91亿元,迪庆正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绿色经济效益。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迪庆州的实践印证了守护绿水青山不是负担,而是通往共同富裕的“金钥匙”。如今,在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土地上,生态惠民的篇章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