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7日,《四川日报》刊登《“王大胆”的伤心泪》版面截图。
2005年2月27日,《四川日报》刊登《“王大胆”的伤心泪》一文。记者通过走近典型、实地体验,发掘出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记录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既普通又伟大的“深山信使”王顺友——行走在大山深处,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传送到村村寨寨。
2022年8月24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白碉乡的学生陶小泉,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让家里人高兴坏了。在一片热闹之中,陶小泉的父亲陶桥感慨:“来送录取通知书的,要是王顺友该多好呀……”
陶桥口中的王顺友,曾是木里县“马班邮路”上的一名邮递员。1985年,王顺友开始从事木里县城—白碉、三桷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他每走一个班要14天,一个月要走两班。一年365天,他有330天走在邮路上。
“一个人,一匹马,一干就是几十年。是什么原因让王顺友坚持下来?带着这个疑问我决定走近这个人。”2004年冬天,时任四川日报记者的朱勇钢获悉一个让他兴奋的人物题材。
2005年春节前,朱勇钢花了7天时间,和王顺友一起翻山越岭,体验送邮过程。“驼背耸肩、一身绿制服、脚蹬解放鞋,见到人有点不知所措。”朱勇钢说,初见王顺友与想象中无异,多年的孤独邮路生活让他的性格十分内向,不善交流。“我们一起爬了几天的山后,王顺友才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踏上‘马班邮路’之前,我已做好吃苦的准备,但其辛苦程度仍超出了我的想象。前一秒也许还是烈日炎炎,下一秒可能就是暴风骤雨。晚上我们就蜷缩在山洞里、大树下或草丛中与马相伴而眠。”朱勇钢回忆说,采访中的一个瞬间让他至今难忘,“我实在累得不行,在马背上打起了盹儿,身体突然前倾,我惊醒过来才发现,左手边就是万丈悬崖。而这样的危险,王顺友遇到过不知多少次。”
采访结束时,朱勇钢直截了当地问王顺友,有没有想过不干这份工作了。王顺友说:“不可能,乡亲们需要我。”
“作为媒体人,王顺友这样的人不宣传,我们还宣传什么?”采访回来后,朱勇钢写下《“王大胆”的伤心泪》一文。2005年2月27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刊发这篇人物通讯后,引起社会各界巨大反响。同年5月,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木里县采访王顺友。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日报》对王顺友的事迹持续进行关注。
2021年5月30日,56岁的王顺友因病去世。6月1日,木里县殡仪馆里,各方赶来的人们会聚在一起,向王顺友告别,四川日报记者何勤华也是其中之一。“那天我真切感受到了一句话‘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何勤华说。
2017年,王顺友走过的那条“马班邮路”正式关闭,至此,木里县所有“马班邮路”全部停运。2021年,木里县实现县、乡、村三级邮路的一周3班投递全覆盖。
“马班邮路”还在吗?王顺友离去的一年多以来,何勤华追寻着答案。
“‘马班邮路’仍在!无数像陶桥一样的人怀念着王顺友,因为他将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条‘马班邮路’,像王顺友一样,扎根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奋发图强。”何勤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