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口述西藏】旺堆:这是党和国家的恩情

2025-11-17 中国西藏网

  今年7月,我们见到茶巴朗村村委会主任旺堆时,他正从村里的卫生室走出来。此前不久,这个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河畔的小村庄——拉萨市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刚刚组织了村民们进行体检,工作人员正在录入大家的体检信息。在茶巴朗村村委会的会议室,我们与旺堆聊起了这个村子的发展和人们身边的变化。

  
图为旺堆 摄影:王茜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兄弟去世了。当时他发着高烧,情况不太好。但是那时候交通不好,出门只能靠走路和坐船,我妈妈背着他走了十多公里,雇了一个牛皮船去县里寻医,耽误了病情。又因为医疗条件不太好,家里也穷得很,所以没来得及救活他。”回想起少年时的悲伤记忆,旺堆感慨万千。“看看现在,十多公里开车很快就到了,就算不去县里,我们村里就有医务室,买药看病方便得很!”

  “小时候父母以种地为生,除了去世的兄弟,家里还有5个儿子,生活很拮据。最常吃的是糌粑,其它的确实没有了,因为我们这边耕地面积也不大,一般都种青稞小麦,也不种菜。有时候还需要做一些手工,比如皮具包包啦茶袋啦,拿到其他地方去换粮食,我们还曾经向邻居家借糌粑来吃。过年过节的话,可能会买一点肉。那会儿的衣服是妈妈做的氆氇,用的是自己家里的羊毛,但并不是每年都能有新衣服。一般都是给大孩子穿,他穿不下了,就把衣服给小的穿,再一个个次第往下传。”

  吃饭穿衣尚能勉强解决,但是让旺堆和百姓们最难以忍受的是吃水问题。在他的记忆里,村子附近有一个吃水的水源,离家一公里左右,需要大家背水。“很多人要天不亮就去河边背水,来回跑几趟才够家里用。那时水也沉桶也沉,这是个体力活,到了冬天,有时凿开薄冰才能取水。但是附近只有这一个水源,几十户人家只能吃这个。2010年,村里也能打井吃水了,但要排队打水。2014年,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啦!”

  
图为村里的自来水 摄影:王茜

  1985年,村里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在旺堆记忆里,2003年村里通了电,2004年农村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路通了,有车来往了,村里变得热闹起来了,与外界的联系频繁起来。

  “当时我们村附近就有一所小学,课程设置很多,语文、数学、藏语文什么都有,老师也很好。只是生活上需要自己想办法,自己带饭、捡柴火,然后同学们轮流煮茶。我知道,年满16岁就可以去生产队工作。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在拉萨上学,爸爸在外工作,妈妈一人在家主持家务,家里有很多困难。于是我就退学了,在家里帮忙。爸爸很重视我们的学习,哥哥就是在他的督促下坚持上学,后来当了老师。爸爸一直想让我复学,他和哥哥一直跟我说‘没事,你去上学,国家给办的学校好’……但我已经三年没上学了,就没有再去。”回忆起这段经历,旺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他感激父母不计成本支持孩子们学习,这一家风也影响着他自己的小家庭,如今,旺堆的儿子完成学业已经工作,女儿也考上了大学。“现在村里孩子们都能上学,学校非常好,如今的孩子们太幸福了。”

  “路修通了,交通方便了。我结婚后要挣钱养家,就借钱买拖拉机去拉萨打工,后来又回家组织团队打渔为业,那时有专门的公司收鱼,很多销往内地,还是比较挣钱的,有一年差不多挣了两万多。”旺堆说,自己也在那时经历了从打渔到做“村官”的“职场生涯”转折。当自己被推举参加村里工作时,也犹豫过,但是父亲跟他说“这是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相信你”“要为人民服务,这个才对,你一定要干好”。他就抱着学习的心情走上了村里的工作岗位,并暗下决心好好干。

  
图为曲水镇茶巴朗村便民服务站 摄影:王茜

  说起村里的变化,旺堆非常自豪。“这村里的变化大啊,是党带着大家一起努力得来的。县里帮我们搞养殖时,我召集群众开会商量,大家开始哪里放心?都说不行。我们慢慢做工作,告诉大家政府在帮我们,给我们补贴,我们一定先学。党员先带头养,再动员群众,后来养殖了有400多头牛,老百姓家也都建了牛圈,养不同品种的牛,也有羊。慢慢地,我们的牛越养越好,非常受欢迎。后来,村里建了合作社,专门开辟地方集中养殖,有公司主动前来收牛,百姓增加了收入。我们还参加拉萨的育种比赛,最好的牛能拿5万元奖金,大家非常自豪。”

  
图为幼儿园食堂 摄影:王茜

  “现在国家政策好得很,老百姓有钱了,有工作了,房子越来越宽敞明亮,生活越来越好,教育不发愁了,养老也有保障了。我们村的卫生室,有六七位医生。旁边就是幼儿园,设施也很齐全,还有专门的食堂。现在,村里还准备新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我们现在年龄大了,要是再年轻十岁就好了,国家给的好政策这么多,我们还想多享受几年。大家都说:‘这是谁的恩情?是党和国家的恩情!’”(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冯重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