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知行堂召开,图为开幕式现场。摄影:冯奕洛
中国西藏网讯 11月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对话交融·互鉴共生”为核心宗旨,聚焦汉语、藏语、巴利语三大语系佛教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内在关联、主要特点和当下状况,为推动我国佛教中国化理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尹志华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班班多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图为中国社科院郑筱筠研究员。摄影:冯奕洛
在致辞中,郑筱筠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在扎根中华文明沃土、融入中华文化大家庭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发展格局特征,既表现出鲜明的中国佛教发展格局的共同性特点,但也具有差异性特征,有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独特的实践路径,因此,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中国本土,面向国际,系统研究中国三大语系佛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摄影:冯奕洛
班班多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首先,中国三大佛教研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西诠释学为视角,以佛教中国化为主线去还原重建,需展现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本来面向;其次,中国佛教应构建以汉传佛教为主体,以藏传、南传为两翼,以西域佛教、南诏佛教、西夏佛教等为补充的“一块整钢”的总体格局,共同推动当代佛教的发展;第三,应当从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的角度去思考中国三大佛教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图为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摄影:冯奕洛
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汉传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共性与差异。认为共性体现在:二者从源头上都属大乘佛教;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对藏传佛教前弘期产生过重大影响;都在结合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古印度佛教,推动了本土化进程。差异体现在:一是源头上有显密的差异。差异是共性中的差异,是同中之异;二是都以中观为基础,但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思想理路;三是藏汉佛教的教育制度存在些许差异。
图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徐绍强研究员。摄影:冯奕洛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徐绍强研究员则探讨了研究中国三大语系佛教的两个维度:一是时空的维度;二是民族文化的维度,三大语系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持续演进、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可以从以上两个维度入手,把三大佛教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其发展脉络。
图为清华大学圣凯教授。摄影:冯奕洛
清华大学圣凯教授以《汉藏佛学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意义》为题做分享。他认为,汉藏佛教交流交融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在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方面、在中国佛教的学科建设方面,均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还简要阐述了汉藏佛教交融的可行性、切入点和方法,认为汉藏佛教的交流应当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相结合,通过佛教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宝贵贞教授。摄影:冯奕洛
中央民族大学宝贵贞教授认为,13世纪,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佛教与蒙古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主要在两个阶段:13-14世纪,17-20世纪。表现在:文化结构的碰撞与交融、制度礼仪文化的重塑、语言文字的影响、民族艺术的创新、医药卫生的交流、伦理道德及习俗的变迁等方面。交流互鉴是双向的。蒙古族文化在宗教制度建设、民族艺术、蒙藏民族医药交流等方面也丰富了藏传佛教文化。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谢路军教授。摄影:冯奕洛
中央民族大学谢路军教授,以《中国佛教音乐的本土化民族化研究》为题,阐明“鱼山梵呗”开创了佛教音乐本土化民族化的先河,探讨了佛教音乐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实践路径,认为佛教音乐来到中国走了一条“入乡随俗”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佛教在中国立足的必经之路。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健研究员。摄影:冯奕洛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健研究员以《中国三大语系佛教的文明智慧撷英》为题,从宏观视角探讨了三大语系佛教所蕴含的深厚智慧与当代价值,强调了交流互鉴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图为北京大学萨尔吉教授。摄影:冯奕洛
北京大学萨尔吉教授通过跨语种文献的比较研究,提出从三大语系的综合视角研究佛教经典可形成互补效应,有助于揭示佛教史中较为隐秘的面向。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教授。摄影:冯奕洛
中国人民大学张雪松教授在《关于我国三大语系佛教中国化问题的几点思考》发言中,论述了中国佛教对“轮回”“共业”“空”三个重要观念的中国化诠释。他进一步指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传统既有冲突,也有融合,更有创造性发展,其中很多历史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吸取。
下午的研讨转至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进行,图为研讨会现场。摄影:冯奕洛
发言中,中央民族大学刘成有教授认为,当前国内三大语系佛教之间交流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三者本质上都是佛教,有诸多相通之处。应考虑更多地以某些视角、方法为抓手,以“交流”为核心,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三大语系佛教交流的外延,不仅包括思想文献,还包括艺术、音乐等各方面。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周拉教授。摄影:冯奕洛
中央民族大学周拉教授认为,吐蕃佛教是藏传佛教的雏形,这一时期的主要流派有:以寂护、莲花戒为代表的瑜伽行中观自续派;以摩诃衍为代表的吐蕃禅宗;以莲花生及毗卢遮那为代表的吐蕃密教等。三个流派共同构建了吐蕃佛教哲学思想的全貌。莲花戒是研究吐蕃佛教绕不开的人物,其佛学著作也是了解和研究吐蕃佛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中国政法大学俞学明教授认为,三大语系佛教在历史语境中各自完成了早期的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文化土壤中分别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当下探讨交流互鉴,要服务于交流互鉴的目的和方式。她从多层主体目标角度对于交流互鉴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当代语境中进行三大语系佛教交流互鉴的几个角度,强调其目的和标准要“和以召和”,形成应世济物、助益社会的格局。
中国政法大学雷晓丽副教授以佛性论思想和泰国禅修为切入点,阐释南北传佛教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她提出,南北传佛教在思想与实践层面的深度交流与互鉴,丰富了当代佛教的精神内涵与实践路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林啸副教授在题为《略论三大语系佛教对中华思想文化提供的文明智慧与理论贡献》发言中指出,汉传佛教与儒道的“化学反应”,藏传佛教与中央政权的“制度融合”,南传佛教与区域社会的“功能嵌入”,都是“互相成就”的历史经验。
中央民族大学桑旦东知讲师,从藏传佛教“后弘期”活跃的一位重要译师巴蔡·尼玛扎的学术事迹入手,在语言文字层面、传承道统层面、哲学思想层面,展现出中国西藏高僧大德在“契合真理与时机,坚守正道与创新”方面所展现出的理论自觉与学术追求,对丰富中国哲学体系的内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刘丹枫讲师,在题为《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特色及其佛教中国化启示》的发言中,介绍了经院哲学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阐明了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特色,认为其不仅论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必要性,还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提供了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帅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关于佛诞日期的讨论及其启示》的发言,借助民国时期关于佛诞日期的讨论,论证了佛教中国化视域下正确认识“源与流”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这场讨论中三大语系佛教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范例对当下推动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图为圆桌漫谈现场。摄影:冯奕洛
研讨会还特设了“圆桌漫谈”环节,与会学者们就我国三大语系佛教为中华思想文化提供了怎样的文明智慧与理论贡献、在当前处境下三大语系佛教如何交流互鉴等话题,尤其围绕南传佛教的历史演进、主要特点,及其与汉藏佛教的内在关联等,作了整体总结与深入交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佛教界代表,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师生代表共计100余人与会。(中国西藏网 记者/夏炎 实习记者/冯奕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