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8月的雪域高原,清晨的风裹挟着清冽的寒意,轻轻漫过旷野。此时,一声“老师好!”在海拔近3800米的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稚嫩的普通话带着微微的口音,却让课堂氛围瞬间热烈起来。经过半个多月的教学,厦门大学竹蜻蜓支教队的21名青年志愿者,如今已成为孩子们眼中熟悉的“新老师”。
图为2025届队员苏宏为同学们讲授“中华民族是一家”主题课程 摄影:周乃卿
今年8月,支教队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与物资,从东南沿海的厦门出发,跨越3000多公里抵达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他们分赴当地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为高原学子带来了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在左贡二小的课堂上,11岁的卓嘎第一次自己安装简易风力发电装置时,眼中满是惊喜与好奇,当孩子们亲手转动风车、点亮小灯泡的瞬间,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音乐课上,《星辰大海》的稚嫩合唱声伴着高原的清风飘向远方;美术课堂,孩子们用五彩画笔描绘出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体育课的定向越野、跳大绳和拔河等项目不仅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收获快乐,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意义。
图为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习身体韵律歌 摄影:李昱璇
“教育帮扶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播撒梦想的火种。”2025届学生负责人周乃卿的话,道出了竹蜻蜓支教队17年坚守的初心。8月20日与26日,支教队分别在左贡一、二小围绕“追梦”主题开展宣讲活动,将厦门大学的校园故事与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的嘉庚精神娓娓道来,鼓励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勇敢追逐梦想。“我想考上厦门大学,去看看大海是什么样子!”六年级学生扎西拥宗在听完宣讲后,认真地在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目标。
这份沉甸甸的付出,源于半年前便开始的精心筹备。自2024年12月起,支教队员便在厦门开启了紧锣密鼓的“备战”:18次例会反复研讨课程设计,确保内容贴合高原孩子的认知特点;34次体能训练强化身体素质,以适应高原环境;数十次试讲打磨教学细节,力求每一堂课都扎实有效。“我们不想让支教成为‘走马观花’,要让每一堂课都有温度、有分量。”支教队长李昱璇说。
在支教尾声的告别仪式上,左贡一小的操场上满是不舍。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次仁拉姆紧紧抱着老师,眼里噙着泪追问:“老师,明年你们还会来吗?”校长和教师代表为志愿者们献上洁白的哈达,哈达边缘的流苏随风轻晃,象征着各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卓玛则将一幅亲手绘制的画送给支教老师。画中,湛蓝的天空下,洁白的云朵旁,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牵着“竹蜻蜓”飞向远方。“老师说,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梦想就能飞到厦门,飞到更远的地方。”卓玛的话语虽稚嫩,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厦门大学竹蜻蜓支教队自2009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梦想!”的初心使命,连续17年奔赴西藏,用青春和智慧点亮雪域课堂。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30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教育帮扶的脚步;17年的时光,沉淀下跨越山海的深情。支教队用坚守与付出,将知识的甘霖播撒在雪域高原,让梦想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也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篇章。(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