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独家采编

养鱼人的故事:在高原小城“授人以渔”

2025-04-15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黝黑的面庞,憨厚的笑容,说话声音不高却条理清晰,年过五旬的四川汉子岳永禄正忙着观察最近新培育的鱼卵,看着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呈淡黄色的“鱼娃娃”,他目不转睛,十分认真。


图为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鱼池内培育的鱼卵 摄影:赵钊

  “这些可都是宝贝,”这位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起最熟悉的话题来,满是热爱和自信,“只要这些鱼卵能顺利孵化,鱼的产量就能有保证。走,带你们看鱼苗去!”

  养了20多年鱼的岳永禄2023年来到林芝米林市羌纳镇巴嘎村,创建了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增殖放流、优质冷水鱼供保、苗种扩繁、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为一体的标准化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占地5亩的养殖基地建有标准化养殖水面3365平方米,现有各类冷水鱼400余万尾,自2023年5月投产运营以来,已经累计销售冷水鱼900万尾,销售额1400余万。

  “这是虹鳟鱼,这是鲟鱼,那边那个池里是拉萨裂腹鱼。”在鱼池大棚里,几十个蓝色长方形养殖池整齐排开,孵化区域、养殖区域,鱼卵池、鱼苗池、大鱼池分类排列,棚顶的指示牌上,清晰标注着鱼的种类。岳永禄沿着养殖池间的小路一边走一边看,这样的路,他一天要走几十趟。


图为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岳永禄在鱼池边巡视 摄影:赵钊

  “要时时观测水温和鱼的生长情况,尤其是鱼苗池,要及时把病鱼、死鱼捞出来。”岳永禄介绍着,一位手拿小网的工作人员低头操作,细心地把已经翻肚的死鱼苗捞出来,保持养殖池的水的清洁度。


图为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鱼池边工作 摄影:赵钊

  谈及为什么要来米林建渔业公司,岳永禄表示,他很看好西藏的冷水鱼养殖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而且米林的水质条件和生态条件都很好,加上巴嘎村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个干事业的好地方。“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村集体的信任。米林市把渔业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不仅提供场地和资金扶持,还帮助我们对接了区农科院水产所的技术资源,引进了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采用科学养殖模式,既保护了水质,又提高了产量。”


图为西藏尼曲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户外鱼塘 摄影:赵钊

  近年来,米林市积极引进企业,盘活本地资源,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方式,实现“收入靠补贴”到“致富靠产业”的转变,让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冷水鱼养殖业便是典型例子。

  “我们给村民提供固定岗位,还通过临时用工、集体分红等方式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2023年,村集体经济通过入股分红获得70余万元收益,2024年,村集体经济通过入股分红获得90余万元收益。”岳永禄表示,公司还将冷水鱼养殖技术免费教授给有意愿养殖的集体或农户,进一步助力巴嘎村群众增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养鱼人岳永禄扎根米林,踏实干事,不仅自己事业红火起来,还带动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端上了乡村振兴的饭碗。谈及未来,他更是信心满满,主打两个字:生态。

  “我们会继续扩大高原土著鱼类鱼苗养殖规模,这些苗种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府增殖放流、水利工程生态补偿及民众放生鱼苗的主要来源。条件再成熟些,还计划探索‘渔业+生态旅游’模式,开发渔文化体验、高原鱼类深加工产品、休闲垂钓等项目,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岳永禄说。(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钊)